正文 < 庄子南华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道是道 德是德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道德”两个字素来是分开的,不是合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譬如老子《道德经》,它分成两卷,上一卷讲道,下一卷讲德,他没有合起来用,道是体,德是用。那么古人所讲的德,同后代道德两个字连起来的观念,在内涵、在逻辑上有差别,我们特别要注意

现在的人一提到道德就同窝囊差不多,所以讲道德的人,好像你打我左脸,我右脸还要送过去,这样才合于道德,这是很难讲的。古人所讲的道与德,不是后世的这种观念,它有分寸的,非常有范围。这个“德”字,与得到的“得”是一样,假使照中国古书的解释,就是“德者得也”。我们看了半天注解,不注解还好,愈注解愈糊涂。“德者”又怎么是“得也”呢?这就又要用思想了。德字就是说成果,一件事情做好要有成果。譬如说,有人口口声声讲仁义道德,但要有个仁义道德的成果出来,不然是空话,没有用。现在下雨,我要跑到街上去,你不要光在房间里叫我不要去,理论不要讲,你能有办法叫我不要到街上去,你的目的有一个成果,那你就“得”了。用一句古诗来讲:“事到有功方称德”,所以称为功德。一件事情做到了,由最高的劳苦功高得了成果,这个就是德。所以,有人说要做好人,你做好人不要讲,你要做出来。现在我们对于德字,先有这样一个了解。

孔子告诉颜回:“且若亦知”,看到这四个字,似乎毫不相关,好像古文乱七八糟。“且”是并且,“若”就是你。简单点就是我们白话文:“你知不知道?”“夫”就是变成问号了。“德之所荡”,讲道德是不错,但不要超越道德的范围。

我常讲一个故事,有位同学,夜里开计程车的,有一天在路上开,看到一个人被打伤了,因为他吃素学佛,讲道德,本来车子开过去了,忽然一想这不是学佛的心态,他又马上倒退回来,把这个人弄上车子,送警察局。因为我规定同学们都要写日记,我一看到日记这一段,就拿起红笔写“你不懂得道德的做法,会出毛病的”。他下一段日记,果然是出了毛病,人家家里的人找到他,说是他打伤的,后来麻烦透了。所以说,做好事有好事的做法,尤其今天的社会,做好事当然应该,但要智慧的处理,不合于智慧的处理,做好事反倒找来麻烦。“德之所荡”就是这个意思,道德有它的道德标准,也有它的做法,你不懂用智慧,就超过了这个范围,道德反而变成不道德了。或者应该说非道德,因为说不道德太严重;非道德是认不清楚,如说不道德,就太肯定了,非道德是还有商量的余地,这也是逻辑问题

这位同学被我骂了几次以后,做好事小心一点了。他做好事很热心,结果热心得自己烦恼极了,这就是“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也就是人生的名言。

下页:道德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