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不心 不至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上次讲到这个乐正子舆与公子牟论辩,讲了一半。乐正子舆这个“乐”字,作为姓氏,应念作“岳”的音。“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乐正子舆讲,你是公孙龙的学生党徒,当然捧自己的老师,纵然有缺点,你自然尽量帮他掩饰。“吾又言其尤者”,他说我再说一说公孙龙那些荒谬的理论。说到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公孙龙是一个哲学家、逻辑学家,古代对逻辑论辩很不喜欢,认为都是诡辩、乱扯。实际上公孙龙并没有大错,乐正子舆却认为是错的,当然各派不同。现在他要说公孙龙最错误的地方,我们看究竟是不是错。

“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乐正子舆说公孙龙对魏王说的理论堪称大逆不道,公孙龙讲“有意不心”,认为一个人在使用意识思想的时候,不是用心。其实这个话非常高明,后代,尤其现代,借用佛学唯识家的说法,所谓意识思想,是用第六意识,不能代表整体的心。中国文化讲心不是指心脏,心只是个代名词,与印度文化佛学讲的心一样,是心物一元的代名词。唯识学把心分成八个部分,眼耳鼻舌身的反应,生理机能的各种反应属于前五识的作用。我们常常拿水来做比方,水波浪表面的那一层花纹,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是透过脑所起的作用;第七识就不是脑了,心的第七个部分称末那识,包括身心内外全部。譬如我们人站立时,所放射的光与放射的气,内外与知觉、感觉都有关的,大概是两手伸开那么一圈,头顶也是一样。所以古代画神像、菩萨像,头上有圆光,现在科学可以证明人体都会放光,万物都在放光。在人体感受的知觉内外范围,属于心的第七部分。超过这个范围,而与宇宙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合一的那个功能,则不完全在这个身上,但也与身体有关系,在唯识学方面讲有一个代号、名称,叫做阿赖耶识,含藏识。

回过来看上古文化,讲到公孙龙的这个哲学思想,他的论辩的成就已经很伟大了。他讲得没有错,当时的人因为不懂他的意思,所以把“有意不心”理解为用意识的时候忘记了心的全体作用。换句话说,一般人把意识的作用当成了自己心的全体作用,这是有问题的。公孙龙的理论标题,就是这四个字,可惜有关的书后世没有留传下来,也许是秦始皇焚书时烧掉的,也许是楚霸王烧咸阳宫殿时烧掉的,反正公孙龙的东西都没有了。但是在《列子》以及其他子书里,留下一点影子,所以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他的标题总纲,就是“有意不心”,讲得很高明。

“有指不至”,这个“指”就是宗旨的“旨”,古代通用。譬如说禅宗有一本书叫《指月录》,就是由于《楞严经》佛说以指指月,要根据指头去看月亮,不要把指头当成月亮。宗旨在逻辑上、哲学上代表了一个思想理路、一个作用、一个归结的事。“有意不心”,意不是心,这是一个宗旨之所在,是讲心不在意上。因此他的第二个标题——“有指不至”,是说订立了一个宗旨,但那并不是真理的最高点,因为有指就不至,不能达到那个全体。目标虽建立了,真理反而受了蒙蔽,所以不是最高的真理了。

譬如希腊哲学经常谈政治思想,大家喜欢研究柏拉图的“理想国”,希望人类建立这么一个理想的社会国家。中国的儒家则有“大同思想”,是大同世界的理想;道家则有“华胥国”,因黄帝的华胥梦而有这个华胥国的理想。儒家的大同世界,就是《礼记·礼运篇》的理想。理想国、华胥国、大同世界,也就是“指(旨)”,构成了一个目标、蓝图,不管是讲古代还是讲未来,希望人类世界达到这么一个境界,这么一个真正安定的天下。

一个学政治哲学的同学问,老师啊,这个理想的世界,人类究竟怎么样达到?其实我们永远达不到。理想世界就是理想世界,假定人类达到了这个世界,就是人类毁灭的时候了。你不要看人类乱七八糟,战争啊,你争我夺,人类就是那么一种动物,在矛盾乱七八糟中活得很有趣;如果一切变得安详了,人活着的意义就没有了,就不想活下去了。这个道理就是《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最后一卦,叫未济卦。人类的历史、宇宙的现象、人类理想的世界、政治的哲学都是没有结论的,所以永远是未济,永远没有结论,永远演变下去,这是哲学的道理。这也就说明公孙龙的思想没有错,“有指不至”就是建立了一个目标,不容易到达。譬如我们每个人人生都有理想,永远达不到,乃至老了、快要死了,还在想我的儿女、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怎么样,顶好怎么样。但是永远没有一个人达到理想的。如果这个人达到理想也许就会疯了,因为达不到理想所以没有变成疯子,还不错!这个道理就是“有指不至”。换句话说,真正的东西无所指,是空的,像这个虚空一样,没有固定的方位,没有时间空间,去掉一切的相对,无所不在,那就是“指”的道理。所以公孙龙的思想,在我们几千年后看起来反而很高明,也是道家学派的一个演变。

下页:不尽 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