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医生开的药方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这一段是了生死的问题。正统的道家,像列子、庄子,在佛法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以传统文化的方式讲道,讲得更彻底、更简单。所以佛教后来传人,中国文化可以迎合接受,就是因为两家讲的完全一样,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这个道不是证得菩提道,而是讲常道,是指一般的原则、一般的法则、一般的规则,宇宙万物永远自然的道理。“无所由而常生者”,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佛学来了以后叫做“一念无明”,是我们心里的思想。譬如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想什么?莫名其妙思想就会起来了,不知道它怎么来的,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这就是“无所由”,不知道来由,“而常生者”,思想在心里常常有,永远会来的。这是我们普通人的一般情况,始终离不开思想。

“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因为有了一个思想、观念、情绪生出来,念头动了,第二个念头接着来了,生生不已,一个终了,另一个又生起了,永远在生。所以思想念头,生理情绪的变化,一个接一个,也是常态。

“由生而亡,不幸也”,这个思想观念永远不能空掉,不断生出来同我们人的生命一样。人生出来而又没有了,在一般人看起来很不幸,因为一般人习惯于生生不已,突然看到没有了,认为很悲哀、很不幸。这就是佛学所说的生灭法,是先说了生,再说出灭的一面。

“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再讲到灭,就是死的问题,上面所说念头生命“无所由”而来,指不知道哪里来,是由空而生有;现在说“有所由”,是指现实世界从有变成了空,“而常死者”,人又不断地死去,这也很普通,是必然的法则,生下来最后必然会死去。

“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宇宙间万有的现象,“有”最后归到“无”,所以看到一个死了,接着一个又死了,虽然没有看到最终的结果,而自然的最后就空了,你想留也留不住,不死也做不到,这也是凡夫一般的常态现象。

“由死而生,幸也”,生命从生到死,那是宇宙自然的规则,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应该死而能够活下来,算是幸事。“故无用而生谓之道”,所以说在空的里面,在无所用当中偏要生出来,我们观察自己的心念就知道,不想胡思,却仍乱想,这个思想念头不晓得从哪里来,这是一般的规则。“用道得终谓之常”,我们晓得自己的生命,生出来就会思想、讲话,就会用,用过了就没有了,这也是一般的常规。

“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知道我们的生命有限故意去用,这个也是道,也是自然的规则。如果你善于在生与死之间把握控制,就是得道的人,控制了生死,就是佛学所讲的了了生死。“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这个常就不同了,不生不灭,永远常在,所以这个是道。那么你说这位医生给他医了病没有?当然医了,告诉他这个道理就是药方。

这一段故事里有最重要的深意,很多修道的人修到了不动心,一切念头不起了,以为是道,这个是凡夫,不是真正得道。这一种病的境界叫做凡夫定,也叫做顽空,是不能起用的空,不是真道。后世儒家的理学家像王阳明有一位弟子,没有悟道以前,就到达这个境界,他们就误解了《孟子》中所说“我四十不动心”这句话,这是孟子的修养,排除外来的诱惑,是修养。文挚告诉龙叔修道的路线不是这样,不是排餘或压制,所以的确是个病。

下页:回光返照 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