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亢仓子的四步修行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亢仓子曰”,注意他要说的话,你们要想修道,要想学神通,这里都是真话,真证道的路线,不论修儒家、道家、佛家,都是一样的。倒是你研究了佛、儒以后再来看道家,就发觉它非常简单明了。这也是中国文化喜欢简练的原故。如果用印度文化讲佛经的话,这几句起码可以像《般若经》一样写六百卷。

亢仓子讲,我第一步是“我体合于心”,大家一看这个文字就懂了,内容却很难懂。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生命经验,就是从小到大,我们用了一辈子的身体,心跟身体不调合,思想归思想,动作归动作,所以做事情有错,写东西、讲话也会错,因为心跟身体的感觉不能合一。这句话非常简单,要研究起来,就牵涉到经验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医学、科学等等。他说我第一步修养到身体与心相合,换句话说,感觉与知觉合一,每根毛发都很灵敏。这是东方文化的一套工夫,瑜珈术也好,道家也好,密宗也好,各种打坐工夫修养,初步就是要达到知觉与感觉合而为一,专一到每一点都清楚。就算人坐在这里,对身体以外的早感受了,就有那么敏感,这个就是工夫了。初步这样已经了不起了,能够配合于心就更了不起,所谓祛病延年、长生不老就可以做到了。不过,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第二步“心合于气”,这个修养列子做到了,《庄子》里也提到过,列子御风而行,就是在空中飞行。学密宗的人看过《密勒日巴传》,密勒日巴修道成功,也可以在空中飞了。告诉你一个要点,就是一个人修养到心风得自在,能够起神足通的作用,就是起了身通。心与气,佛家叫做心风,过去中国和印度的医学都把气称为风。“心合于气”,这个气可不是呼吸之气。譬如我们学佛的人学静坐,修天台宗止观,修密宗的方法,那是由修气入手,这些法门就是炼气的,也就是养气,由气而明心得定。至于这个气,鼻子里的呼吸是最初步用的,在真正用功时,呼吸往来是有声音的,这个叫风,不叫做气。慢慢进一步达到没有呼吸来往,整个的身体内部都空灵了,等于“心合于气”了。那时只有轻微的毛孔呼吸,而鼻子的呼吸差不多停止了,那时才认识气。

再进一步啊,连气都不用,而是同虚空合一了,这个才叫做息。所以我们要了解佛家所谓的数息随息,我经常告诉你、们,鼻子的呼吸有断有续,它是生灭法,是个方便,是初步的引导法门,不是到达气息的境界。亢仓子这里讲第二步“心合于气”,就没有这个身体观念了,等于把身体整个炼成气化,这个身体生命变成清气一样,那就可以御风而行了。但这只是工夫,还不是道,这还没有到家。

第三步“气合于神”,不用气了,只用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佛法所讲的观想成就的境界,不用体,不用气,不用神;也就是说,整个的身体、物质世界,可以用精神来变化。

第四步“神合于无”,最后进人空。学佛学道,这样才能够达到真空的境界,所以共有四步工夫。

后世的道家把这个道理变了,再归纳成另外一个法则,叫做“炼精化气”,等于“体合于心,心合于气”;“炼气化神”等于“气合于神”;“炼神还虚,粉碎虚空”等于“神合于无”。这就是后世丹道派道家的说法,把正统道家的观念浓缩成这个法则。

这一段是确确实实讲工夫境界,《庄子》第一篇《逍遥游》讲变化,由鱼化成大鹏,就是把一切变成神化的境界。《齐物论》的全篇是讲气化,之后是讲形化,意思是这样分类,这是顺便谈到。

下页:继续修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