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生前死后的人情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杨朱曰:古语有之”,杨朱讲人生的现实哲学,他说我们上古文化传下来的话,“生相怜”,活时彼此互相怜惜,彼此同情,彼此相爱;“死相捐”,死后彼此就丢开了。这个话是文言,讲得非常好,白话有一句俗语勉强也可以讲,“人在人情在,人死就两丢开”,人活着就有情在,人死掉就没有了。我常告诉有些朋友的太太,我说你啊,最大的福气要死在先生前面,为什么?丈夫地位高声望还在,夫人的丧礼大家都来;如果先生早早死了,最后剩一个孤老太太,死的时候啊,殡仪馆旁边那个小厅,大概来个小猫三四只都很难得。这也代表了“生相怜,死相捐”。

我讲到社会上这种现象,了解许多人生,所以学问在哪里?不一定在书本里,你要观察才懂。假设一个人生病找你救济,第一次出三千,第二次两千半,第三次就是一千五,第四次就很讨厌了。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有替人做好事的,一出一二十万。我说与其这个时候出二十万买个棺材,他活着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给他多弄一点钱呢?当然也有道理,因为这一趟跑完了,烧了,以后就没事了;如果平常给你医好了,又不死不活的,更是麻烦。所以做人应该怎么办?这是大家的课题,怎么样叫做做好事?这个好事里头有学问了,这就是人生。杨朱讲“此语至矣”,这一句话“生相怜,死相捐”,古今中外,千古的名言,说到家了。

“相怜之道,非唯情也”,他说相怜之道并不只是情的关系。注意下面的话,所以我们鼓励青年同学们,要保存自己的文化,非要学古文不可。你看这四个字一句,都在说相怜之道:“勤能使逸”,勤劳的人可以使他安逸,古文好像这个文法不对,逻辑交代不清楚,但是古文有它的文法。“饥能使饱”,肚子饿了,可以使他饱,那当然是相怜了,同情嘛!“寒能使温”,衣服穿不够冻得要死,使他能够得暖。“穷能使达”,这个人倒霉到极点,使他有地位、有钱,这都是相怜之道。

这个文字是不是这样呢?佛家禅宗有一句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讲佛经的时候,依照文字解释佛学的道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在喊冤枉,冤枉啊!你把我们的话解释错了。下面还有两句话,禅宗祖师讲“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果说法的时候没有根据佛经的话,就不是佛法,而是魔说的,你看难不难!所以真正讲到禅宗,不但要真参实证,工夫到,而且佛经都要通达,既不可依文解义,也不可离经说法。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引用《列子》的这几句话,刚才的讲法是依文解义,文字解释没有错,进一步呢?我们看出一个道理,青年同学们读书要认真,就是“好学深思”,要再三地研究,不但要好学,还要深深地思考。

“勤能使逸”,进一步的道理,使就是使唤、指挥,就是一个在勤动当中的人才能指挥安逸的人。“饥能使饱”,肚子饿的人可以叫肚子饱的人做事,使唤、指挥他。“寒能使温”,自己冻得要死的人可以指挥穿皮袄、有暖气机的人。“穷能使达”,只有穷苦的人才能够指挥有钱有地位的人。这个道理是什么?用之于谋略去了,所以古代“子书”里包括了很多策略的谋略道理。换句话说,富贵不能骄人,贫贱可以骄人。富贵的人当皇帝都没有那么大的权威,世界上权威最大的是穷人,穷到极点,准备求死嘛,连皇帝都怕他。

古代有一种剐刑,把犯罪的人脱光了,拿网袋网起来,网袋有眼洞,把露出来的肉,一块一块慢慢地割。所以四川人有句土话,“不怕一身剐,皇帝前面耍”,就是这个道理。你看到是一句随便的话,却说明人生的道理。一个饥寒到极点的人,跑到你这个富贵的地方来,他如果硬是不要命,你非听他的不可。

何以作这样的解释呢?下面有一句话,你就懂了,他说这个是“相捐之道”,彼此相拋弃,没有感情,也没有必然的利害关系。拿现在观念来说,是矛盾斗争的道理。所以古代不准多读“子书”,读了深思以后,对人情世故的另外一面就看透了。

“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虽然人死了就死了,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同情心,只不过用不着那么多陪葬。所以他说死后“不含珠玉”,我们古代人死了,富贵人家很麻烦,把死人嘴巴撬开,放进去一块珠玉。一个棺材里七层东西,连茶叶木炭种种都有,有些高贵的还放水银,都是保护尸体不腐的。身上戴的都是金银珠宝,多得很,所以装进去不久就会有人来盗墓了。“不服文锦”,身上不要穿那么漂亮。“不陈牺牲”,反对拜拜,鸡鸭、牛肉,都不要。“不设明器”,弄个石头刻个碑啊,或者多少人马陪葬,这些都不要。这是一段,引出下面的故事。

下页:管仲说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