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老子他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简化及善行积德的重要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夫唯啬,是谓早服”,老子说,因为唯有真正能够啬,节省精神,节省生命,真正不浪费精神与生命,才叫做“早服”。至于什么是“早服”呢?一两千年以来,注解老子的人有几百家,各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现在有人把“服”字说成“衣服”的“服”,难道“早服”是外国人说的早晨起床时所穿的晨袍吗?当然不是。我的看法,“服”就是“服食”的“服”,现代的人吃药也叫做“服药”,道家的修持方法之一叫做“服气”。所以因为啬,节省了精神、生命,就早早地将自己的生命功能保持住,如后世道家所说的,“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就是精、气、神到里面来,服用就是吃下去。后来叫做服丹药,精气神化成了“金丹”吃下去。

这一章,实际上是对上经第九、十两章的引申、注解。第九、十两章,提过一个名称——“玄德”。

“玄德”是形而上的体,道体的原理,而这里的“重积德”,是在运用上讲道的用,讲做人处世运用上的道理。

我们先要注意一点,后世将“道”与“德”连在一起,成为“道德”,而在做人处世时,一想到道德,几乎什么都不敢动,连口水都不敢乱吐,把种种约束称为道德。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古人的“德”字,是与“得”字同样的意义。“德者得也”,在研究上经时,已经解说过,就是成果,万事应先考虑其后果的重要性。凡是说一句话,做任何一件事情,在做以前,先考虑将会发生如何的后果,并不是完全偏重于行为上的至善。一个人的行为,的确应该做到至善,但是在记载的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上,并不是完全走向“至善”这一方面的。

他说能够“重积德则无不克”,做起事来,无往而不利。“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因为做事为人无往而不利,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找不到究竟的原因。例如时代的趋势,看来样样都好,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好?找不到究竟的原因。凡是找不出原因的事,通常会令人产生两种观念,一种是觉得神秘不可知,一种是觉得很阴险,使人无法了解。实际上都不是,而是圆的,都可知,不是不可知,也不是阴险,是很明白的。道理在于“啬”,也就是简化,不要加什么上去,我们可以用儒家的一个思想做参考,就更容易明白了。

孔子在《论语》上就说过,季文子这个人遇事三思而后行,孔子听了后说道:“再,斯可矣。”有的人解说,三思不够,孔子说还要再想一次,要四次思考。这一种解释并不一定对,遇事思考过度,三思而后行,容易犯错误。因为天地间的事,只有正反两面,善与恶,是或非,倘再多做思考,则发生了对也不对,不对又对,这其间无法定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过分的思考,就不合“啬”的道理,这是我的解释。一件事到手,不能大意,要多思考一下,正反面经过思考后,就要有下决心的勇气;否则,越想下去,就越缺乏下决心的勇气。所以,本来可以知其极的,因为思考太多,不能“啬”,结果就“莫知其极”了。

下页:啬的真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