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年代初的旧上海,夜已深沉,在一条老式里弄的某间厢房之中,尚透出光亮,一位鹤发老人正在灯下凝神挥毫.这位以隶名世的大书家正是清朝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伊秉绶之玄孙伊立勋老人.他曾任清末县令,辛亥后仍鬻书为生.在那宽大的书案上,有一方灰褐色的石砚,在灯光下发出幽微的光泽.它静卧在案桌的左上角上,那砚面上裹着一层深栗色的包浆,似乎在暗示人们去猜测它那悠长的历史.伊立勋老人写字时使用的是另一方砚石,此砚似乎仅力案头珍玩。
伊立勋家藏甚富,乃祖伊秉绶更是一位玩砚好手,'刘文正公旧砚'、苏东坡'德有邻堂'砚等皆曾经其手,并有册记载.乾隆帝称太上皇时,于皇极殿举千臾之宴,曾赐其端砚一方,后桂馥为此砚书铭,记千臾宴盛事.而伊秉绶自亦善刻,篆印、制铭皆极为精工,历为藏家所珍.数代相隔,传至伊立勋,其以'赐砚斋'名室,家中所藏珍砚亦甚为可观.然此砚却高居案首,所珍何耶?
此砚硕大,长34 厘米,宽28 厘米,厚8 厘米,重12 公斤,无铭,呈不规则状,形制自然朴实,除砚池外几似未经刻凿的天然之物.在那宽大的砚面上,赫然两朵白色菊花,相映成趣.吾曾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见有'菊花砚'一方,大小未及其半,亦有菊花两朵,然形态与酷似均有所不及,砚前有笺曰:'菊花石产于湖南省浏阳县内大河之中,常见者为深灰色,上有白色菊花形纹,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石质硬滑,不易发墨.'后两句似言菊花石并非制砚佳料.旧时,民间有菊花石雕刻工艺,艺人利用石料本色,雕成各种花草的案头陈设或文具、烟具等,巧石刻制,却也甚为名贵,此恐正是伊立勋老人另砚蓄墨只赏不用的缘故吧。
吾友吴天祥先生极善制砚,赏玩此砚后叹其制工精巧,以'自然去雕饰,巧思夺天工,为大家手笔'评之。
有友董致白先生,工诗善赏,甚具识见(与张大千之子张心智为同窗,常玩于苏州网狮园大千先生案边,以'网狮园中洗砚人'自嬉,郑振锋先生曾为其发表数十篇诗作),评审此砚,断为内府遗物,并称清后绝无此物,应为明代所刻,'如此包浆的砚石已为少见,如此硕大的菊花砚更为罕有,而二朵菊花能如此具形得神,更是少有的造化.'此恐井非诗人的偏执吧.依其言,乃名此砚为'明代菊花砚.'(都元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