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要农民生产,先确保工厂所需的加工原料,在1962 年设厂初,他就不顾公司本身可能遭遇市场滞销的风险,毅然采取契约方式与农民签订芦笋原料供应合约.他先向农民保证以合理的价格,收购他们所生产的芦笋原料.使农民在获得保证收购价格之后,改变原来栽培的传统特种作物,全力去栽培他们认为毫无销售把握的外国蔬菜——芦笋。
东昌食品公司也因而获得了可靠的原料供应来源.这时,东昌食品公司推动农民契约栽培芦笋的面积约一百亩,全年收购芦笋原料产罐头一万余箱.对一家新兴的罐头工厂而言,这种数字不仅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对于整个罐头业界来说,也是一大创举.即使以产制凤梨罐头享誉世界的台湾凤梨公司为例,那时候该公司虽拥有广大的自营农场,对凤梨的契约栽培,罐头加工皆有丰富经验,亦不敢轻易尝试推广农民契约栽培芦笋,可是年轻的王顺天却做到了。
虽然,第一年东昌食品公司所产制的芦笋罐头,并未完全顺利售出,因为这时侯外销市场尚未打开,仅能靠内销市场.但是他向农民保证收购芦笋原料的承诺兑现后,农民对该公司推广的契约栽培建立了很大的信心.1964年间,由于西欧农产品欠收,世界芦笋主要产区——美国减产,导致西德转向我省大量采购,带结芦笋生产事业蓬勃发展的机会,也造成了芦笋罐头外销供不应求的现象.每箱芦笋从美金13 元涨至18 元,产地芦笋的原料,从每斤新台币12 元至18 元.许多罐头食品工厂虽然临时想抢购芦笋原料产制罐头外销,也找不到原料足够供应的来源.而王顺天原先不顾风险除推广契约栽培的做法,终于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于是东昌食品公司产制的芦笋罐头,便成为省内外贸易商争购的对象,开始大量外销西德,奠定了东昌食品公司以后在罐头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不过,台湾的芦笋事业在经过此一突然而来的外销好景的刺激之后,并非就此一帆风顺,王顺天所经营的食品工厂,仍然面临很多薪的难题.紧接着,1964 年台湾芦笋罐头出口数量,从1963年的6 万余箱,激增至60 余万箱之多,1965 年台湾芦笋生产生事业,表面上随之出现空前繁荣的影响象.产制芦笋罐头的工厂,从30 余家增至100余家,而且笋农种植芦笋的面积,亦从六千公顷增加至一万六千公顷左右,但实质上由于农工双方盲目的扩充生产,已使得外销芦笋罐头面临杀价滞销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