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名胜 < 旅游宝典 < 首页 :当前 
洞庭天下水
来源:中国名胜 类别:风景名胜

洞庭湖素以"八百里洞庭"而著称,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公里,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向吞吐长江,水连天,天接水,碧波浩淼,气象万千。

洞庭湖区是我国古代楚文化的昌盛之地,东西南北交通便利,山川秀美,人文荟萃.君山、杜甫墓、屈于祠、岳阳楼等名胜古迹散置湖周,并留下许多感人的、缠绵悱恻的传说和故事.刘海戏金蟾、孟姜女千里寻夫等民间传说均源于洞庭,至今传盛不衰.湖滨平畴绿野,牧童牛牯,风掀稻浪、水带禽涟;湖上远影白帆,近飘荷香,鱼跃欢歌,陶然欲醉.早在唐宋年间,就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赞誉.尽管今日洞庭面貌大为改观,但浩然之气犹存,风光依旧动人。

在我国名传千古的江南三大楼阁中,至今保持古建筑原貌的唯有岳阳楼.其前身相传为东汉末东吴名将鲁肃修建的阅军楼.直到乾元年间,李白等诗人登楼赋诗,始称岳阳楼.在宋庆历年间,岳州知州滕子京未动国库银两,凭其政绩集资于民,主持重修岳阳楼,据司马光《涑水记闻》载: "楼成极雄丽,州人交口称赞."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滕子京的好友范仲淹撰文《岳阳楼记》,熔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把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和诗人的无限感慨描写得淋漓尽致,尤其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流传千古,使岳阳楼更加名扬遐迩,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岳阳楼古朴稳重,气势雄伟,建筑精湛,金碧辉煌.据史记载,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晚年流寓岳州,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岳阳楼》这一著名诗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舟系洞庭,登楼面对满目疮痍的河山,凭洒轩泪,用深沉的笔调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了怀念这位忧国忧民的"诗圣",1962年我国政俯在岳阳楼西南的湖畔修建了怀甫亭。

坐落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与岳阳楼遥遥相望.君山原名叫湘山,古称洞庭山,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洞庭湖的湖名就源于此.君山婷婷玉立,山青水秀,在云水迷茫中,若沉若浮,是洞庭湖著名的风景名胜.相传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居此,又说秦始皇南巡泊此,故名君山.君山形如螺髻,四周环水,山中大小72 峰,斑竹满山,茶园片片,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众多.古人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来赞誉此地形胜.著名的二妃墓,就在君山东麓.传说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在衡山.娥皇、女英听到噩耗,日夜恸哭,泪洒竹成斑竹,风吹不干,雨拭不去,又称湘妃竹.二妃悲痛过度,死于君山.墓前引柱有一副楹联: "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书》情节浪漫曲折,久传不衰,其故事就源于洞庭湖.君山岛上龙舌山尾的"柳毅井",相传是柳毅替龙女传书出入龙宫之处,深不见底,可通太湖,井上石壁浮雕海神爷手持宝剑像,其意为替柳毅指路。

君山今存两印,长1.2米,宽0.8米,字迹明显,笔法遒劲,有释为"封山"或"永封",相传为秦始皇乘舟过君山,遇湘水神兴风作浪,故怒焚君山并作"封山邱"止患.此外,君山还有吕仙吟诗处的朗吟亭,黄帝铸鼎的轩辕台,以及后羿射蛟台等胜迹。

洞庭湖与鄱阳湖一样,同为构造断陷湖.在燕山运动时期,洞庭湖已是一个很大的断陷盆地.据唐宋文献记载,洞庭湖方圆七八百里,所以才有后来所谓的"八百里洞庭"之说.洞庭湖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但由于湖区位置太低,尽管它有松滋、太平、藕池、调整弦"四口"与长江相通,但通常起不到排洪疏沙的作用,加之上游流域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伴随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注入湖中沉积,湖面日趋减少.同时,人工围湖垦田更加剧了这一过程,近300年来,号称"八百里洞庭淤出八百万亩良田".而洞庭的东邻鄱阳湖,通过湖内强大的水量,从一狭窄湖口港道,把大部分泥沙,排给了长江.虽说鄱阳湖也在逐渐变浅,但面积仍不失为3583 平方公里.鄱阳湖"后来居上",洞庭湖只得屈居第二位了。

下一页:天下奇景“黄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