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乡洞群是云南省新近发展起来的、以洞穴游览为主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位于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境内,处于昆明至遐迩闻名的路南石林黄金旅游线的中段,距昆明约90 公里,离石林仅22 公里,与泸西县阿庐古洞景区为100 公里.该洞群被誉为云贵高原上规模最大、洞穴数量最为丰富的群落系统.类型和风格之多,堪称溶洞博物馆,具有游览观赏、科学考察、洞穴探险、洞穴考古等多种综合性功能和价值。
九乡洞群拥有上百座洞穴,集中分布于叠虹桥、三脚洞、大沙坝和上大洞等景区内.此外还拥有总长度为13 公里的四条地下河系统,10 余处洞内洞外叠置的天生桥.洞穴垂直分布可分为五层: 第五层高度为1900米左右,规模较小,第四层高程为海拔1800~1830米,洞内一般干燥;第三层大致标高1760~1780米;第二层高出现代河床5~10米,水平延伸为主,常与第一层溶洞(与现代河床同高或稍低的即地下河系统)相通.洞穴形态与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多沿0°~320°方向延伸.根据研究,洞穴与云南高原的形成发展有关.大约在距今6500 万年前的新生代开始,云贵地区开始剥蚀夷平时期;约至距今3000 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地面整体被夷平;其后的中新世开始,地壳开始抬升,云贵高原自此开始隆起;时至距今250 万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初,云贵高原基本定型.至距今100 万年前似来,地壳的构造运动更为强烈,并以上升、停顿、再上升的间歇性抬升为主,作为动力的地表水扣地下水也以水平、垂直流动并溶蚀石灰岩,从而形成不同高度的溶洞层.近期以垂直流动,形成峡谷和瀑布等,高位洞穴则因渗流水形成碳酸钙次生沉淀,构成洞穴景观主体,在地表河相应高度上,地下河水流不断、洞穴正在持续形成中。
清康熙时修纂的《路南州志》中就记载有叠虹桥,当时称为天生桥.它主要有卧龙洞、白象洞、神女宫三大洞座和荫翠峡地面风光等四大景域组成.卧龙洞实为一地下河系统,全长2000米,与神女宫、白象洞相去腿尺.它的上洞口为漏斗状的塌陷天窗,又称"天阙",四壁陡峻,莫可插足,极为险怪奇谲.下洞口形如地宫城门,呈矩形,顶板光滑似水平,两壁屏立,高20余米,宽约30米,气势雄宏.洞内有边石坝,又称"神田",每田约6~10平方米不等,层层叠砌,边形褶皱外翻,有方解石结晶,闪烁晶亮,田内有水,深者及膝,浅者盈寸.神田之上有飞瀑,呈两股倾泻,称"雌雄瀑",高差30米许,西瀑略高为雌,垂练犹长,水势却来,落如玉尘轻烟;东瀑稍低曰雄,流幅扁状,涌如激霆沸珠,气势弥豪.其景色、气势,正如唐人诸载写的诗句所云: "泻雾倾烟撼撼雷,满山风雨助喧逐.争知不是青天阙,扑下银河一半来."瀑布下为沫滚流旋,汇为深潭,濯足潭中,顿觉心旷神怡。
白象洞高出卧龙洞约80米.因洞口形如巨象,石体纯白而得名.从宏观的地表看,它是一座横跨地面河的巨型天主桥,桥面宽约300米左右.从桥下向洞内看,地下河又深潜自象洞之下,形成桥叠桥、桥下桥的双层天生桥的独特景观.双层天生桥凌然在空,悠悠的地下河水涌其下,形成虹影桥姿叠映水面,故命为"叠虹桥".白象洞的主体为"雄狮大厅",大厅最大跨度的长、宽均可达200米,总面积为15000 平方米,穹顶倾斜,有巨大圆形凹陷的涡穴,外有同心圆纹层层缠布,酷 似一张张庞大的旧式唱片,甚为壮观.此圆窟穹顶和密实旋纹系为古代河水穿洞激浪的漩凿和二氧化碳因压缩增加浓度,加速溶蚀洞顶的结果.白象洞在30年代初,曾为云南彝族领袖张冲率众造反栖息之地,故洞中有一穴,称为"张冲篝火处",以示对这位叱咤滇中的民族领袖的怀念。
神女宫是一个支洞,洞体不大,却景色十分迷人,通道扑溯迷离.洞口有"玉树琼花",其上为"鹊桥会",桥畔有"仙娥迎宾".有一根石笋,莹白修长,曲线柔美,名曰"神女出浴".神女之前有"沃泉",之后有"瑶池".瑶池北岸为"仰仙岩".神宫两侧有石柱两根,北柱表面石花串珠如龙鳞,色稍苍黑;南柱流线柔媚似凤羽,色尽白,一称"龙",一称"凤",合称"龙凤双烛".洞尾为一片茂密的地下石柱,如林,穷极幻变,堪称"迷宫",钻行其中,寻之莫尽。
三脚洞之名最早见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马龙州志》.清光绪年间成书的《滇南志略》记载: "三脚洞,洞下皆平畴,洞中可容万人".三脚洞为一座被流水溶蚀中空的山丘——金鼎山,由三根粗壮的鼎足支托着,拔地矗立,气势非凡,鼎腹之下成为空旷的大厅,大厅的跨度达100 多米,高为30米.每根鼎足粗二三百米不等,呈60°的俯角相交,似一座庞大的立交桥.鼎足之间,为拱门,最宽的拱门为六七十米.三脚洞的景观有"青龙盘鼎"、"丝泉胜游"、"冲霄遗豁"、"断槐掩穴"、"银塔锁浪"、"牧鹫岭"、"喷霓岩"等.其中最奇幻的是地下河的"冲霄遗豁"下发现有旧石器,据考证,该处是石器的加工场,也是古人类居住之地;其次是"熬硝台","硝"在彝语中称"者",而九乡的"大比者"、"小比者"等村名,无疑与硝的生产有关;其三是三脚洞内盛产盲鱼——无眼金线鲃.早在100多年前,在美国和古巴等国家的洞穴内曾先后发现盲鱼,故达尔文在1859年所写的《物种起源》一书中,对此有过论述: "栖息在地下洞穴内的动物往往是盲目的,这是因为眼睛长期得不到使用的结果."据报道,无眼金线鲃是一种繁殖能力极低的鱼种,产卵期内雌鱼孕卵不足100 粒.然而在民国十年(1921年)《宜良县志》卷四物产条记"县之所特产者"中说: "比目鱼,形如鲤而一目,两鱼相比而行,大池江中间有之."看来盲鱼是鱼类进入地下洞穴后,因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而使眼睛失去视物作用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中,由双眼退化为一眼,进而退化为仅存眼痕的盲鱼.这种退化过程有助于对生物逆向发展的了解.对盲鱼食饵的观察表明,除由流水从洞外带入的有机物和生活于洞内的浮游生物外,主要是来自洞顶蝙蝠排泄的粪便。
大沙坝溶洞中景视最为壮丽的是"石化的地下热带雨林".该洞口有巨大石幔高悬凌空,又似冰塔穿霄侧立,也像雪莲飞空怒放.洞床上石笋秀立拔地,耸壑昂霄,百镂千刻,呈簇成丛,银砌金镶,可称为"雨林馆".这一景点,宏观景多,微观景美,使游者乐而忘返.其旁有洞石纯白如玉,称"玉兔洞".该洞内曾发现古式木箱两个,木质已朽,内装衣物、陶罐和制钱等物,估计为百余年前藏匿于洞中,弃置至今.然诸物为初探者匿而不报,箱中器物尽皆毁弃,殊为可惜。
在阿路龙地方发现有崖刻、石刻不下百块.阿路龙地名属于彝语,路谓"石",龙为"城",意为"石城".其旁有山,有旧时筑城屯兵的遗迹,称"营盘山".石刻中除圆圈图家、牛耕、犁具、毛驴、女性生殖器等外,更多的为彝族先民创造的象形文字.汉文古籍中记载: "画八卦、造书契"始出于彝族远祖古夷人伏羲部落."伏羲生于成纪",即今陕西蓝田县,有半坡出土50 个刻划的符号.阿路龙发现的石刻中有22 个符号与半坡的符号相同或相近似,无疑这些彝族的象形文字与仰韶文化相当.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述,彝民在晋时已用彝文记"夷经".明正德《云南志》卷十武定府说: "土人,字习阿轲爨字,体(如)蝌蚪."明万历《云南通志》,阴天启《滇志》均记录有爨字,形如蝌蚪等句.据查,"阿者为汉时纳垢酋裔,马龙州人,弃隐山谷,撰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八千一百四十有奇,称‘书祖’."无论如何,从这里崖刻中不难看出九乡彝族的文化渊源和彝族的发展.九乡洞群无疑是: 人间仙境,旅游天堂,科研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