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名洞 < 旅游宝典 < 首页 :当前 
碧莲玉笋芦笛岩
来源:中国名洞 类别:风景名胜

芦笛岩洞穴位于著名旅游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茅头山(又称光明山)南侧,是我国负有盛名的旅游洞穴之一.芦笛岩过去常有野猫和小兽出没,因而叫它"野猫岩".后来又因洞口附近丛生芦获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来音色柔美,如袅袅仙乐,又如山涧流水,于是人们就把洞名改为"芦笛岩".昔日野兽出没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人间仙境",被誉为"地下艺术宫殿"。

芦笛岩平面形状像一个口袋,也像一只草履,东西长240米,南北宽50~90米,高度多在10米以上,最高处为18米,游程约500米.洞穴口部海拔标高176米,与谷地相对高差27米.主洞是一个14900 平方米的巨大厅堂,洞的四周边界不规则,并在多处延伸为支洞.东南部有两个支洞: 一个支洞长约90米,至未端洞底已抬高29米,几乎靠近地面,为一落水洞型支洞;另一支洞呈裂隙状向下延伸,形成很深的裂隙洞,是芦笛岩洞穴排泄来水的地下通道。

芦笛岩内的堆积物极为丰富,也较集中,大量次生化学沉积物把洞厅装扮得分外绚丽.令人目不暇接.次生化学沉积物中主要是滴水形成物,其中尤以石笋最为繁多,即使是高大的与洞顶相接的石柱,也可以看出以石笋向上伸展占有极大优势.其次是壁面流石如石幕、石带、石瀑布等.洞内也有盾状钟乳石发育,其下部往往有流苏下挂.在芦笛岩中的流苏特别长,形成圆帐子一般.洞床底部流石分布范因不大,仅存在于东大厅内,也不是呈钙板状分片分布,而是呈脉状、阡陌状流石坝形式出现,流石低矮细小,一般不为人们所注目。

洞内景点,由洞门向内,第一景是"狮林朝霞".主要由石柱和石笋组成的参天古树林,显出峰峦层叠的山林景色.远处,云天一色,黑黝黝的天穹中有一抹朝霞,红色的光茫射向四方,显出朝阳已喷薄而出.一根根石往皇立成荫,其下有石笋形似雄狮、幼狮,也正从梦中醒来,迎着朝阳,或嬉或跃,或作腾越之势,又作翻滚之态,显得十分朝气、灵气.洞顶有滴水落下,发出嘀嗒之声,仿佛啄木乌啄树虫时发出之声,更增添林中的活力.右边为盾状钟乳石形成的"圆顶蚊帐",流苏下坠长近2米,有折皱线条,半撩半掩,如主人刚刚离去;远望又似"出塞昭君"辇车,华盖迎凤.罗帐前方,有一石瀑右高悬,如昭君的绸带,飘逸空间.向前不远可以看到冬天雪景图,银白色的碳酸钙,洒落在一片青松的枝叶上,形成一幅"雪压青松"的丹青.枝叶上银光灿灿,闪烁不停,青松傲然挺立,高风亮节.其旁是满山雪景,有似雪人,有如草原雪山,雪野茫苍,大地一片银光.观赏完冬景,转眼间就见到春夏景象,可以看满园瓜果,琳琅满目,挂满枝头树梢,显现出一派农家乐的"田园风光".随之就是一座珍贵的"灵芝"、"人参"等形成锦绣玉山,有灵路一条,直往前伸,其上有方解石结晶,晶亮闪烁,绚丽多彩.其旁有一座盘龙宝塔,塔身不高,却有雕龙盘身,龙头张口吞云喷雾,龙爪伸展,欲抓游人。

再往前就是"云台揽景",景美而飘渺,由云台凭栏下瞰,下界如花园,细细地闻,还真有芬芳的馨香呢.向东远望,可见一片荷池,随凤摇曳,似见鱼跃,流水湾湾,一派田园佳景.云台乃是一个坠落堆积物体,由巨大的石块和坠落倾倒的钟乳石、石笋等组成,堆积的厚度大子15米."云台揽景"处,也是洞穴跨度最大处,这里有一条近东西向的断层通过,更由于洞顶的岩石较平缓,故而最易崩塌.从坠体上又生长出的石笋现象可以判断,坠落发生在洞穴大量次隼化学沉积物形成早期或中期.过了"云台揽景",就到义原始森林",成片石柱、石笋林立,或高或矮,或粗或细,它们都集结在一起,显示出密密麻麻、葱葱蓊蓊的原始风光,也显得非常神秘.再前是"双柱擎天",一根石柱直顶穹顶,一根石笋正节节拔高,但欲顶不能,谁能知道它何时及顶? ! 芦笛岩有很薄的石慢或薄层状钟乳石组成的景点称"帘外云山".这种石幔,敲之铿锵有声,声脆音悦,敌人们称此为"石琴"."帘外云山",云涌峰间,山浮云中,一片群山,隐现子茫茫云海之中。

"水晶宫"是一个辉煌的大厅,高度向四周逐渐变小,但钟乳石四悬,如盏盏宫灯,疏落有致.如果细细品味,可以发现有的石笋如"跃水鲤鱼",奋投水中,鱼尾和鱼鳞仿佛真自鱼出."水晶宫"里石笋尖尖,钟乳石丛生,倒映在水中,如万剑刺空,直冲云霄锣未残,精美绝伦.离开"水晶宫",踏上狭窄小道,拾级而行,回头遥望"水晶宫"的灯火,又似"渔歌唱晚"的景色一般.昏沉微红的晚霞,从地干线深处透射出来,已显得天色将晚,而在天穹之下的江河中,有几点灯火,闪闪发光,像煞渔船航归.在出口处为一头矫健的雄狮昂首而立,气宇轩昂,威风凛凛。

芦笛岩的洞景,令人不得不叹服天工造物之奇.这个绚丽奇幻的岩洞,无愧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芦笛岩内还保存着大量唐未以来的壁书,洞壁上用墨笔书写的"一洞"、"二洞"、"三洞"、"四洞"、"六洞"、"入洞"和"洞腹"等字样,显然是对洞内景区的划分.此外有前人给洞中景物命名为"塔"、"龙池"、"笋"等题字.根据统计,已发现最早的壁书为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并多为全国各地游览者的游志.经整理共有83 则壁书,现尚存的有77 则,其中唐5 则,宋11 则,元1 则,明4 则,民国4 则,年代无考52 则.由此可知、芦笛岩被发现为旅游洞穴已长达1200年左右的历史了。

在茅茅头山除了芦笛岩外,还有三个洞穴,即大岩、飞丝岩和穿岩,其洞口高度依次为208J米、244.6米和178.1米.其中大岩洞穴长975米,宽15~20米,高15~20米,最高25米,沉租物极多,可分两层: 上层规模较小,洞床标高为190米,洞宽5~10米,高5~10米.洞道婉蜒曲折,曲流凹壁及大量窝穴的存在,说明它原是一条地下河洞穴.洞中石笋、石帘幕很多,有著名的"飞瀑"和"流石坝"等,其内还有莲花盆(云盆)三个,直径分别为1.25米、1.10米、0.65米,高0.12米.云盆所在的盆池南北长4米,东西宽2~2.5米,面积约7 平方米.从碳14(14C)测得云盆的年龄为距今3.7 万年前至3.4 万年前的范围内形成的.大岩也很早已有人入洞,其内共有93 则壁书,题字最早的是在宋元丰年间(即公元1078~1085年间),这些壁书大部分出自劳动人民之手,记载的主要是民族之间的斗争史实。

飞丝岩洞内以高桂的石幕和石瀑布最为著名,洞各"飞丝"即从这种壁流石的景象而来.从洞穴壁上窝穴分析,它是一条地下河,但其时间较短暂。

下一页:别有洞天黄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