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在古代原是一种炊具.它多用青铜制成,也有陶制的.既有三足圆形的,也有四足方形的.鼎有高足支撑,下面放木柴燃烧,鼎内便可烹煮食物.这种炊具盛行于殷周时代.同时,鼎又是一种礼器,带有纪念性。
司母戊方鼎,是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文丁时期的遗物,高133 厘米,重达875 公斤,口长110 厘米,宽78 厘米,足高46 厘米,厚6 厘米.大方鼎腹壁内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司有解释为祠的,就是祭祀的意思,戊应是商王文丁母亲的庙号.原来这只大方鼎是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的一个专用鼎,难怪它的体形如此庞大了。
司母戊方鼎不仅体形雄伟,重量盖世,而且它上面的花纹图案线条清晰、工艺精巧.鼎身以雷纹为地,上有龙纹盘绕,四周为饕餮纹.饕餮是一种美味的野兽,因此表示有吉祥、丰足的意义.耳廓有虎纹,式样很奇特,在耳的左右呈老虎的形状,可是虎头却绕到耳的上部张着口互相对着,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铸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是蝉纹.由于这些图案的衬托,使整个鼎的造型显得更加威武、雄厚.如此一件精美庞大的青铜器竟是出自于3000 多年前的劳动人民之手,这不禁使我们对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感到惊叹.铸造这样大的铜器,先要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铜液,这些工序技术异常复杂,绝非一般中小型铸器可比.这必须精心组织多人,分工合作才能成功.经有关专家分析,这鼎竟是一个合金体.这充分说明,早在商代我国就已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了。
司母戊方鼎的出土,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这是1939年3 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大鼎出土后,因太重,搬运困难,有人便想锯断它再运出去,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听到这么一个宝贝,曾多次企图霸占它.乡民们怕这一民族珍宝被日寇掠走,便只得重新把它埋到地下.到194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方鼎才运到北京,供人们参观、鉴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