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成公主的建议修建,现有面积约为21500 平方米,仍是1000 多年前的唐代建筑,殿内中心部分还保持原来式样.主殿觉拉康殿内主供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 岁时身量紫金像.二层配殿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殿堂及四周回廊间绘满壁画,其中《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等,都如实反映了当初唐蕃和亲的历史画面.大昭寺的围墙内,还立着一块唐蕃舅甥会盟碑.碑立于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蕃方先派专使来到长安,在西郊与唐政俯官员举行会盟仪式.会盟之后,唐方又派专使入蕃,在逻些(拉萨)设盟坛.碑文追述唐蕃历史,强调了文成、金城嫁给吐蕃赞普的舅甥姻缘关系,记述了会盟经过,是汉藏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西藏从元代起就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明王室与西藏的联系更密切,据礼部统计,15 世纪60年代,西藏到北京朝贡的人最多时达三四千.明中央政俯也多次派使团到西藏抚慰,带去很多珍贵礼物,大昭寺内至今还珍藏着两幅明代的唐卡(刺绣的卷轴画)。清代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又设驻藏大臣,负责全面督办西藏事务,并规定了达籁、斑禪转世抽签的办法.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设立"金瓶掣[chè彻]签"制度.达籁、斑禪及蒙藏大活佛的灵童转世,必须将所找到的灵童名字写在牙签上,放在瓶里,分别在北京雍和宫和西藏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这些措施稳定了西藏社会秩序,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乾隆当年所赐的抽签的金本巴瓶今天仍藏在大昭寺内.大昭寺门前还有一块乾隆年立的《劝人种痘碑》,当时西藏天花流行,病人被赶到山野岩洞,任其死亡.清驻藏大臣和琳命人专门建房护理天花病人,使不少人痊愈生还.他还严谕前后藏,劝令斑禪和达籁以后照此办理.事后刻石立碑,让藏人懂得痘疹并非不治之症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