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花卉与养生 < 健康书籍 :当前位置 
栀子药用
来源: 类别:医学书籍

(一) 药用与采集: 药用果实、叶、花、根。果实于10 月间其果皮呈显黄色时,即成熟,可采摘,除去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备用。叶,用时采,或采集晒干备用。花盛开时采,鲜用、干用均可。根用时采挖即可。

(二) 性味与归经: 栀子性寒,味苦,无毒,人心、肝、肺、大小肠、胃、膀胱等六经。

(三) 功能与主治: 有清热,泻火,凉血,消肿,解毒等功能。主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血尿,热毒疮疡,扭伤肿痛,跌打损伤,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菌痢,牙痛,口舌生疮,乳腺炎,妇女气血不和等病症。《本草纲目》记载: 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去热毒风,除时疾热,解五种黄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恶,杀■虫毒。卮子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其用有四: 心经客热,一也;除烦躁,二也;去上焦虚热,三也,治风,四也。卮子虽寒而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也。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用去皮卮子 (火煨) 、大黄、连翘炙甘草等份为末,水煎三钱服。

(四) 应用与处方:

1.鼻中衄血: 山栀子烧灰吹之,屡用有效。 (《简易方》)

2.小便不通: 栀子仁十四个,独头蒜一个,沧盐少许,捣贴脐及阴囊,良久即通。 (《普济方》)

3.血淋涩痛: 生山栀子末、滑石等份,葱汤下。 (《经验良方》)

4.下痢鲜血: 栀子仁烧灰,水服一钱匕。 (《食疗本草》)

5.酒毒下血: 老山栀子仁焙研,每新汲水服一钱匕。 (《圣惠方》)

6.热毒血痢: 栀子十四枚,去皮捣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日三服,大效。亦可水煎服,(《肘后方》)

7.临产下痢: 栀子烧研,空心热酒服一匙。甚者不过五服。 (《胜金方》)

8.妇人胎肿 (属湿热者) : 山栀子一合炒研。每服二三钱,米饮下。丸服亦可。 (《丹溪方》)

9.热水肿疾: 山栀子仁炒研,米饮服三钱。若上焦热者,连壳用。 (《丹溪纂要》)

又方: 山栀仁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 (同上)

10.霍乱转筋,心腹胀满,未得吐下: 栀子二七枚烧研,热酒服之。 (《时后方》)

11.冷热腹痛,■刺,不思饮食: 山栀子、川乌头等份,生研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小腹痛,茴香汤下。 (《博济方》)

12.胃院火痛: 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人生姜汁饮之,立止。复发者,必不效。用玄明粉一钱服,立止。 (《丹溪纂要》)

13.五脏诸气,益少阴血: 用栀子炒黑研末,生姜同煎,饮之。 (《丹溪纂要》)

14.五尸注病,冲发心胁刺痛,缠绵无时: 栀子三七枚烧末,水服。 (《肘后方》)

15.热病食复,及交接后发动欲死,不能语: 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一升服,令微汗。 (《梅师集验方》)

16.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 栀子仁七枚,豆鼓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服之。 (闫孝惠集效方)

17,盘肠钓气: 越桃仁半两,草乌头少许,同炒过,去草乌,人白芷一钱,为末。每服半钱,茴香葱白酒下。 (《普济方》)

18.赤眼肠秘: 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水一升,煎半升,去滓,入大黄末三钱,温服。 (《普济方》)

19.吃饭直出: 栀子二十个,微炒去皮,水煎服。 (《怪症奇方》)

20.风疾头痛不可忍: 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吐即止。 (《兵部手集》)

21.鼻上酒渣: 栀子炒研,黄蜡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细茶下,日二服。忌酒。 (《许学士本事方》)

22.火焰丹毒: 栀子捣,和水涂之。 (《梅师集验方》)

23.火疮未起: 栀子仁烧研,麻油和封之。已成疮,烧白糖灰粉之。 (《千金方》)

24.眉中练癣: 栀子烧研,和油敷之。 (《保幼大全》)

又方: 栀子30克,雄黄、朱砂、轻粉各12克,共为细未。用黄瓜把、茄子皮、生姜片蘸药外用。治干癣和慢性湿疹。

25.折伤肿痛: 栀子、白面同捣,涂之甚效。 (《集简方》)

26.狂犬咬伤: 栀子皮 (烧研) 、石硫黄等份,为末。敷之,日三次。 (《梅师集验方》)

27.汤烫火烧: 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 (《救急方》)

28.身黄发热心烦: 栀子6克,黄蘖6克,甘草3克。水煎服。

29.黄疸: 栀子干果9克,黄柏5克,冰糖15克。水煎服。

30.尿血: 栀子鲜果15克,大蓟根30克,生藕节30克。水煎服。

31.扭伤: 栀子干果开水浸泡,醋少许拌面粉,敷伤处。

32.跌打损伤: 栀子末、桂枝未、面粉各等份,鸡蛋清调和敷患处。

33.疖肿: 将栀子全苗捣如泥涂敷。

34.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栀子十四个 (剖) ,香豉四合 (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鼓,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栀子豉汤》)

35.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 枳实三枚 (炙) ,栀子十四个 (剖) ,豉一升 (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鼓,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伤寒论·枳实栀子鼓汤》)

36.伤寒身黄发热: 肥栀子十五个 (剖) ,甘草一两 (炙) ,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37.温热黄疸: 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 (《广西中草药》)

38.尿淋、血淋: 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 (《闽东本草》)

39.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 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 (紫金皮) 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40.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 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药,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 (《普济方·栀子汤》)

41.疮疡肿痛: 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 (《广西中草药》)

42.伤风,肺有实痰、实火、肺热咳嗽: 栀子花三朵,蜂蜜少许同煎服。 (《滇南本草》)

43.鼻血不止: 栀子花数片,焙干为末,吹鼻。 (《滇南本草》)

44.感冒高烧: 山栀子根二两,山麻子根一两,鸭脚树二层皮二两,红花痴头婆根一两。煎服,或加酒少许服。 (《岭南草药志》)

45.鼻出血: 山栀根一两,茅根三钱,柏子叶五钱,茅利红五钱。水煎服。孕妇忌服。 (《岭南草药志》)

46;赤白痢疾: 栀子根和冰糖炖服。 (《闽东本草》)

47.高血压轻症者: 糯米3克,胡椒1.5克,桃仁、杏仁、山栀各3克,鸡蛋清适量,上药共为细末,鸡蛋清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两脚心涌泉穴,次日洗掉,晚上再敷。

48.软组织损伤,局部瘀血肿痛者: 生山栀30克,发酵面团一块。栀子研为细末,加酒少许和发酵面团调和均匀,敷于患处。外用绷带包扎,24 小时后换取一次。

49.跌打损伤,关节扭伤,腱鞘囊肿: 栀子一两,大黄四钱,红花一钱,姜黄五钱。上药共为细末,取适量,用食油调匀,敷患处,5 天一换,(内蒙古自治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50.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当归、黄柏、胆草、栀子、黄芩各一两,青黛、芦荟、大黄各五钱,木香三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日3——4 丸。如患者能耐受,则逐渐增加至日6——9 丸。有腹痛腹泻副作用,一般每天泻2——4 次,有的可达6——7 次。腹泻次数与服药次数有关。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 “当归芦荟丸”)

51.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而黄,脉沉数者: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 (擘) ,大黄二两 (去皮) 。水煎服。 (《伤寒论·茵陈蒿汤》)

52.三焦热盛。症见大热烦扰,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以及外科痈肿疗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黄连9克,黄芩、黄柏各6克,栀子9克。水煎服。 (《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

53.肝胆实火上炎,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肝经湿热下注,症见小便淋浊,阴痒阴肿,筋痿阴汗,妇女带下等症: 龙胆草6克 (酒炒) ,黄芩9克 (炒) ,栀子9克 (酒炒) ,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 (酒洗) ,生地9克 (酒炒) ,柴胡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也可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2 次,温开水送下。 (《医方集解·龙胆泻肝汤》)

54.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胸脘痞闷,暖气不舒,吞酸呕吐,消化不良: 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等份。上药共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服用。 (《丹溪心法·越鞠丸》)

55.外感温燥。症见头痛身热,口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 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贝母3克,香豉3克,栀子3克,梨皮3克。水煎服。 (《温病条辨·桑杏汤》)

56.七情六欲所致之失眠多梦,头痛昏晕,多愁善感,无端喜怒,疑虑妄行,惊悸夜游,悲啼涕泣等: 北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淡枯芩12克,炙青皮10克,枳实10克,制南星6克,竹茹12克,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珍珠母60克 (先下) ,礞石30克 (先下) ,合欢皮15克,夜交藤30克,葛根30克。水煎服。 (《中国中医药报》印念合教授方: “除痰安寐汤”)



 · 下页:栀子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