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盂兰盆节的由来,话说鬼月
来源: 作者:

圣严法师著述《人间世》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也就是所谓鬼门开的日子。这其实是民间的信仰,要追溯其思想源头,大约是在上古的商周时期。当时,每到了七月,天子便会祭祀祖庙,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而大家也相信人死之后,会回到祖先的身边。这种对祖先的崇敬是一种美德,《礼记》中也特别强调这种孝道的精神,这种思想到了汉代,便慢慢转变成为民间的习俗。

汉文化的民间信仰认为,人死后就是要回归来处,而“鬼”与“归”恰好又是谐音,因此到了阴间的人类就变成了鬼,一年之中的中元节则是敬鬼的日子。因为阳间的人只有在中元节才能与阴间互动,亡者也只有此时能回到阳间探视亲人、享用供养,所以人们都在此时祭祀祖先,表示对祖先的感恩,而中元便成为清明以外的另一次祭祖大节日。但因为人们害怕无主的孤魂会来骚扰,所以也会举行各式祭仪,来普度游散的孤魂野鬼。

在印度的佛家恰巧也有类似的信仰,根据《盂兰盆经》所述,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因为担忧生前悭吝的母亲过世之后的下落,便以神通观看,结果发现母亲堕落在饿鬼道,受尽饥饿的痛苦。于是运用神通力想帮助母亲脱离苦痛,无奈即使是神通第一的他也使不上力,只有向释迦牟尼佛请示解救的方法。

由于在当时的印度,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是长达三个月的雨季,所以释迦牟尼佛制定在此期间,出家人必须结夏安居,于定点禁足修行,不能到外面行脚托钵,一直到七月十六日解夏为止。而七月十五日这天称为“僧自恣日”,散居于同一区域内的僧众必须集合在一起,做一次坦诚的检讨和报告。由于经过三个月的密集修行,有很多人得到很大的进步,甚至证果成为圣者,而供养初成道的圣者或刚修行完成的行者的功德很大。所以佛陀告诉目犍连,可以选在这一天,借着大众聚集在佛前的机会,以饮食供养这些出家众,以此功德超度母亲的罪业,这样母亲便能脱离饥饿的痛苦。

因此,以后每到七月十五日这天,佛家人士便会供僧以救度饿鬼道的众生,这就是盂兰盆节的由来。而梵语的盂兰盆(Ulambana),原意为“救倒悬”,也就是解除地狱之苦的意思。这部《盂兰盆经》传到中国之后,正好与汉文化的“鬼月”传说相应。

当然,所谓的鬼门开,并非真有一道鬼门会被打开,鬼道的众生便跑了出来;必须是人们为阴间众生做功德的心念与之相应,他们才会来接受祭祀;若是没有人为他们超度或祭祀,他们也不会出来。因此,认为鬼月诸事不宜的想法,其实是心理因素;其它非汉民族的地区,既然没有鬼月的传说,也就没有这些禁忌了。

若从精神层面来看,汉民族在中元节祭祀祖先,是对祖先感恩的表现,而佛家的盂兰盆节也是孝顺的表征,所以现代佛家人士称农历七月为“教孝月”。但是,孝顺父母最好是在父母生前的时候,做子女的平常就该多关心父母,劝请父母要有宗教信仰,不要等到父母百年之后,才想到要来供养超度,那便是轻重颠倒了。

下页:佛家心理学--源于“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