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前期,老子之说大盛;汉武帝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独领风骚。后来的宋明理学家“排佛斥老”,宋代理学家专门提倡儒学的文化,把佛家、老子都排除。但是他们说的东西如同瓶子一样,标的是儒家,实际里面装的都是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周敦颐的《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你只能远远看着,中间一直到底是通的,不攀缘。“不攀缘”为佛家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之所以有“妄想”,之所以“昏沉”,都是在打坐时发生的。打坐时“妄想”最难把持,如同猴子爬树一样,叫“攀缘”。“攀缘”是佛家最忌讳的,它就是“妄想”。
经过宋、明两个提倡理学的朝代,佛、道虽受排斥,但仍顽强的生存下来。
孔子学说的内容,无论谈人、事,都是有形的,都是世间法,就是形而下的。古时提倡读四书五经,变成个通儒并不难,只要读懂“十三经”,并且,“十三经”中有一经通,其他则全通,就是博士了。
老子有所不同,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为老子《道德经》的总纲,是《道德经》的理论基础,其它八十张章都是在解释第一章。其中“常”字不可误会为非常的“常”,它指的是 “本体”(元精)。为何这样说?后边章句有: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本体”就是佛家所说的“心”,就是儒家所说的“性”。
知道了“本体”以后,就明了我们真正想要了解的东西是什么。《道德经》里的“常”使我们明白了“有”与“无”。“常”指无有无,无来后,无生死。真正悟道的人希望进入“生死涅盘,等视苦化”。(叶曼龙泉寺讲座-儒道释的融合与分庭抗礼 节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