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是唐代僧人,在佛家史上,唐代义净与东晋法显和玄奘并称为“三大求法高僧”,幼时出家,遍访名师,专研戒律。他敬慕法显、玄奘业绩,立志西游。咸亨二年(671)三十七岁时,只身自今广东番禺附波斯船赴印度,四年二月在恒河口之多摩梨帝(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浦尔县塔姆鲁克)登岸,义净在印度十三年,历三十余国,其中以在王舍城北的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巴腊贡村与旧王舍村之间)留学时间最久。仍循海路归国,又在南海滞留近十年,于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
义净归国后,备受唐廷优礼,武则天赐予三藏之号,安置他在洛阳佛受记寺,使之专心译经。义净先与于阗僧实叉难陀等共译《华严经》,对华严宗的建立有很大贡献。后义净自行翻译佛典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另有未定稿七八十卷。先天二年(713)义净卒,葬于洛阳延兴门东之平原,卢灿撰有塔铭。他是从海路去印度求法的。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玄奘死后六年时,义净和一位晋州(临汾)的年轻僧徒善行结伴启航浮海。临行前他赋诗言志,作绝句二: “我行之数万,愁绪百重思;那教六尺影,独步五天陲?”“上将可凌帅,匹夫志难移。如论惜短命,何得满长祗。”义净抱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决心,不惜“舍生取义”而冒险远行。他的文学作品,在《全唐诗》保留了一些,诗格不算很高,有首《西域寺》还比较可诵: “众美仍罗列,群英已古今。也知生死分,那得不伤心”。“义净禅堂” 现有联云: “ 西域取经,功同玄奘;中华传法,情系齐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