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研究中国佛家史的心得体会 丰富精深的内涵
来源: 作者:

关于研究佛家的态度,汤用彤先生有这样一段极富启发性的话:“佛法(注:佛法,指佛家佛、法、僧“三宝”的“法”。佛法包含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种,也就是佛家关于人生解脱的理论与实践、原因与结果的内容。),亦宗教,亦哲学。宗教情绪,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发挥神妙之作用。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而无同情之默应,必不能得其真。哲学精微,悟入实相,古哲慧发天真,慎思明辨,往往言约旨远,取譬虽近,而见道深弘。故如徒于文字考证上寻求,而乏心性之体会,则所获者其糟粕而已。”这是汤先生致力于研究中国佛家史的心得体会,包含了以下几方面丰富而精深的内涵。

(1)佛法包含宗教与哲学两个方面的内容。佛法就是宗教。佛法自身一般并非以哲学形态呈现于世,但是佛法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佛家哲学正是构成佛家信仰体系的理论基础,由此也可以说,佛法就是哲学。汤氏的论断,实际上是不赞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说法,也排斥了佛法只是宗教而非哲学或只是哲学而非宗教的判断。汤氏的论断反映出佛法内容的本质特征,即佛法是宗教与哲学的统一体。作为宗教,佛法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作为哲学,佛法具有强烈的宗教情绪。这也表明,佛法义理虽有表现为理论、学说的一面,同时也有超越于理论、学说的一面,不能把佛法单纯地视为知识、学问,视为如同一般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2)对佛法的宗教方面研究,必须有“同情之默应”。这是因为宗教是一种精神现象、信仰生活,它往往通过无证据可考的“史实”而发挥神奇的妙用。所以要求有同情的默应,即与佛经撰著者的心灵相通,与教内修学信众的心默然相应,体会、感受信徒的宗教需要、宗教心理、宗教情节、宗教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体察到佛家的真谛。这绝不是简单地搜集、研究过去的史实所能达到的。

(3)对佛法的哲学方面研究,必须有“心性之体会”。这是因为佛家哲学精深微妙,言约旨远,道法弘深,所以要求研究者有心性的磨练和体认,通过内在心性的修养,生命智慧的升华,精神品格的净化,去体会佛家哲学,感悟人生的真实,只有这样才能探骊得珠,真正得到佛家哲学的精华,提升人生境界和生命品质。否则,只做文字考证,舍本逐末,徒得其表,所得的只能是佛家哲学的一些糟粕。这里还涉及佛家语言的意义,以及文字考证与心性体会的关系问题。佛法“言约旨远”,佛家语言固然具有字面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字面背后的道德意义、心性意义、象征意义、崇高意义、实践意义等,若只从字面上解读佛法的意义,就会见指忘月,难以了解语言背后的佛家生命智慧底蕴,不能把握语言背后的深远意旨。由此可见,只有文字的考证,而缺乏对文字背后超验意义的心性体会、心性内省,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佛家哲学精华的。-方立天

下页:与儒适应-呼应中国古代社会伦理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