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大乘空宗的性空幻有 灵魂(我)的思考
来源: 作者:

佛家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100年后,佛家内部在教义方面产生了分歧,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裂出来的两派是大众部和上座部,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出十八部或二十部,被称为枝末部派,这个分裂的历史过程也被称为“部派佛家”时期。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经将部派分裂的原因,以及争论的焦点概括为“十论”,其中有这样一些问题: 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过渡)有无?顿悟或渐悟?罗汉是否有退?随眠(烦恼)与心是否相应?未受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有无人我(灵魂)?……等等,其中大部分问题涉及到了灵魂,可见灵魂(我)问题是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佛家虽然从“五蕴缘起”的理论上否定了“自我”或“灵魂”的存在,但是没有灵魂(我)主体的存在,一些问题就得不到完满的解释。这是因为: 第一,人们的认识活动,如感觉、思考、记忆等要有统觉,统觉的主体是什么呢?第二,人的行为有好有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的主体是什么呢?第三,“轮回”、“转世”、“投生”的主体是什么呢?如果没有灵魂(我),怎样解释是什么从一个身体出来轮回转世到另一个身体呢?第四,人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积累善果,那么修行的主体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回答必然涉及到灵魂(我)的存在,由此产生的不同解释导致了佛家的分裂。

部派佛家中的犊子部首先使用了一个特殊概念来表述灵魂(我),这就是“人我”(补特伽罗Pudgala),他们主张“补特伽罗”(我)为谛义、胜义(真理),并将其作为佛家真理的一部分。犊子部认为,如果否定“补特伽罗”的存在就无法解释轮回解脱的问题,因为,既然承认有业报、轮回,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就应当存在一个生命的主体。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是物质性的,它决定并发动了生命,使生命之成为生命,也决定了“业力”的相续。“补特伽罗”与“五蕴”的关系是“即蕴”、“离蕴”的关系,也就是说,“我”离不开五蕴,但是有相对独立性,不能完全等同于五蕴。犊子部以火与薪的关系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火的燃烧离不开薪,火可以从此薪到彼薪。犊子部的思想后来传到中国,其著作由当时关中的道安组织翻译,经名为《四阿鋡暮钞解》,慧远又请僧伽提婆重译此经,改名《三法度论》,成为中国佛家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补特伽罗实有”、“薪火传递”的观点对慧远“法性不变”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对灵魂(我)的解释上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在佛家中逐渐演变出了“空宗”一派,他们强调佛家思想中的虚幻一面,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虚假”的,主张一切法无我,因此“灵魂”或“自我”也是空的,任何事物的主体或本质都是空无,因此被称为“空论者”或“性空学派”。空宗的基本观点认为: 灵魂(我)是不具有自性和实体性的,它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称之为“性空幻有”。所谓“性空”是指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一切皆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所谓“幻有”,是指自性是空的,但假象是有的。空宗有一个很著名的“幻化人”的逻辑论证,即“幻化人”到底有没有?一个幻术师可以变化出“幻化人”,这样,“幻化人”的幻象是存在的,但是“幻化人”的本质是虚妄的。由此推论到现实中,众生世界也是如此,所谓没有“自性”(本质)是指他们没有真实的内容,本质是虚假的,如同“幻化人”一样,但他们作为“幻象”又确实是存在的。

空宗“无我”哲学认为要将“性空”、“幻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中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偈子: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个偈子被称为“三是偈”或“三谛偈”,天台宗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是偈”的基本含义是: “我说即是空”是从“空”的角度看问题的,体现为对“空”的肯定和对“有”的否定,一切都是无自性的,是“性空”;“亦为是假名”是从“假”的角度看问题的,是对绝对的“空”所造成偏失的纠正,是“幻有”,它强调了“有”的一面,是对“空”的否定和“有”的肯定;“亦是中道义”是指经过了“空”和“假”的否定之否定后,获得“中”的真谛。“空”、“假”、“中”的思想经过智者大师的发挥,形成了以“空”、“假”、“中”“三谛圆融”为根本宗旨的天台宗。

大乘空宗的“性空幻有”说认为一切皆无、万物皆空。但是如果一切皆空,便容易对佛家学说本身造成破坏,佛家的理论、修行、善业等等也可能因此成为虚幻了,佛家称此为“恶趣空”。“中道”、“二谛”说的出现,就是要从理论上进一步解决灵魂(我)有无的问题。据佛经中的记载,曾经有一个比丘问释迦牟尼: 有没有灵魂?如果没有灵魂(我),那么谁在生、老、病、死呢?在三世因果中受到报应的主体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三个人?释迦牟尼指出这个问题本身是有偏失的,他认为在灵魂(我)的看法上存在着两种妄见: 一种妄见是认为灵魂(我)和身体是一回事(即不承认灵魂的存在);另一种妄见认为灵魂(我)是一个东西,身体是另一个东西(即承认灵魂是一个独立的实体)。释迦牟尼认为这两种妄见是“边见”(具有偏失的看法),正确的观点是“中道”,也就是不极端、不偏失。(参见《杂阿含经》)“一切皆有,乃一边见,……一切皆无,第二边见。如来所教,不落二边,……”(《杂阿含经》)

按语:原作者此处误会了大乘空宗的空,并非“恶趣空”。

下页:研究中国佛家史的心得体会 丰富精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