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中道 二谛论 灵魂(我)的不可言说性
来源: 作者:

龙树解释和发挥了释迦牟尼“中道”的思想,他的贡献是将“中道”思想作为“无我”哲学系统的思维方法,以此来解释佛家思想和反驳各种观点(极端看法)。在思维方法上,龙树提出对“有”的否定和对“无”的否定都是同样重要的: 否定“有”就是否定“常见”,不落入世俗的看法;否定“无”就是否定“断见”,即认识上的偏差和极端。如果将一切都否定了,最后也会导致对佛家本身的否定,如果“有为法”的自然本性不存在,那么“无为法”的涅槃也就不存在了,同样都违背了佛家的宗旨。因此,龙树认为,说一切都是绝对的“无”和说一切都是绝对的“有”一样,同样是错误的。

这种“中道”的思维方法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领悟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龙树针对不同理解能力的对象,采用了两种不同层次的论述方法(二谛说)。一种是用通俗语言,用世俗能理解的常识来解释佛理,称为“俗谛”(或世谛)。在俗谛中,为了解释佛家的精神,可以运用各种比喻,例如使用天堂、地狱、魔鬼等概念进行论证。另一种是用严格的真理术语,被称为“真谛”(圣谛、胜谛、妙谛、第一义谛),运用佛家的思辨哲学来进行论证,以此来统一佛家的教义。“真谛”与“俗谛”二者也不是对立的,如解释真谛时不能不凭借世俗的习惯用语;在世俗追求解脱时也不能不依据真谛的理论。龙树认为关于灵魂(我)的问题,也必须以“中观”、“二谛”并用的方式来理解。

吉藏(549~623年)指出当时流传有三种二谛说。“三种二谛。第一明说有为世谛,无为真谛。第二明说有说无,二并世谛。说非有,非无,不二,为真谛。……第三节二谛义。此二谛者,有无二,非有无不二;说二说不二为世谛,说非二非不二为真上谛。以二谛有此三种,是故说法必依二谛。凡所发言,不出此三种也。”(《二谛章》卷上,《大藏经》卷四五,第90页)第一种二谛说是以“有”的方式解释真理为“世谛”,以“无”的方式来解释真理为“真谛”;第二种二谛说是以“有”与“无”肯定方式解释真理为“世谛”,以不是“有”、不是“无”的否定方式解释真理的为“真谛”;第三种二谛说是以确定的肯定与否定方式解释真理为“世谛”,以不确定的肯定与否定方式解释真理为“真谛”。

“此三种二谛,并是渐舍义,如从地架起。何者?凡夫之人,谓诸法实录是有,不知无所有。是故诸佛为说诸法毕竟空无所有。言诸法有者,凡夫谓有。此是俗谛,此是凡谛。贤圣真知诸法性空,此是真谛,此是圣谛。令其从俗入真,舍凡取圣。为是义故,明初节二谛义也。次第二重明有无为世谛,不二为真谛者,明有无是二边,有是一边,无是一边。乃至常,无常,生死,涅槃,并是二边,以真,俗,生死,涅槃是二边故,所以为世谛;非真,非俗,非生死,非涅槃,不二中道,为第一义谛也。次第三重,二与不二为世谛,非二非不二为第一义谛者。前明真,俗,生死,涅槃,二边是偏,故为世谛;非真,非俗,非生死,非涅槃,不二中道为第一义。此亦是二边,何者?二是偏,不二是中。偏是一边,中是一边。偏之与中,还是二边,二边故名世谛;非偏非中,乃是中道第一义谛也。然诸佛说法,治众生病,不出此意,是故明此三种二谛也。”(《二谛章》卷上,《大藏经》卷四五,第90~91页)“灵魂”(我)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只是认识的第一步,但这种认识是有偏失的;认识了“灵魂”(我)既是又不是,既非是又非不是,这种认识深入了一步,但是还不够;只有认识到所有的偏失及对偏失的纠正都是有限的,这时才达到对“灵魂”(我)的正确认识。

吉藏认为在佛家理论中看似相互矛盾的内容其实都体现了真理,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理解力的人而言的。由于人的理解层次不同,所以对佛家理论的认识层次也是不断深入的。在第一个层次上,认为万物皆有,这是真理,但只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因此是俗谛;深入一步说万物是无,便成为真谛。第二个层次,可以说万物既是有又是无,这又是一般意义上的俗谛;只有进一步说万物既不是有又不是无,才是真谛。到了第三个层次,如果认为有无问题都是有偏执的,这是俗谛;当完全超越了这些问题就达到了真理,掌握佛性,这就是真谛,而终极的真谛(第一义谛)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时已经没有任何确定性,甚至连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都超越了,所以真正的关于“灵魂”(我)的真理是不可以言说的。

下页:从缘起论和中道观谈佛家与现代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