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化佛家”的形成和兴盛期(大略从南北朝到五代),前后出过两位集大成的大师:第一位是陈隋之间的智者大师,他以三谛三观、三种止观等总摄和整合从佛家初入东土迄于他那个时代的全部汉语佛法,建立起精深博大的天台宗学,赢得“小释迦”之称,在佛家思想史上矗立起一块高大的里程碑。第二位应该说是五代末的永明延寿禅师(904-975),他立足法眼宗,以“一心”总摄和整合中国佛家最辉煌期——隋唐五代的全部佛学,其思想开此后乃至直到今日中国佛家的基本路径,其多闻、见地、文才,千余年以来无人企及,深通禅宗的清雍正帝高推他为“六祖以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震旦第一导师”,称赞其编集的《宗镜录》一书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实非过誉。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说:延寿以禅宗命家,属法眼血脉,但其弘扬范围之广、内容之杂,为此前禅宗诸家之所未有。禅教合一,禅诵无碍,禅净并修,禅戒均重,内省与外求兼行,是他所宗禅法的特点,为后来禅宗向佛家全体的整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资料,并作了成功的示范。
这一评价,可谓基本准确。延寿生当禅宗五家于极盛中产生诸多弊端的时代,他做的工作,主要是顺应诸宗融合、三教融合的趋势,通过整合中国禅宗与印度经论及诸教宗,针治禅宗因强调“教外别传”而造成的种种弊病,为中国佛家开辟出一条不离释迦牟尼教法、又能应时契机承传不绝的道路。
大师日诵佛号十万声,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摄禅归净,化导众生,在其著名的《四料简》中指出:“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四料简》实为末法众生修行道上的指路明灯。”
大师深感末法众生慧薄,如若舍净土法门,便难于了生脱死,所以经常苦口婆心谆谆诲导。劝勉大众老实念佛,并以自己的践行,坐断一切狂慧口舌,解除一切义学藩篱,精修万行,庄严净土。大师住持永明寺十五年来,从化弟子数以千计。大师常给大众授菩萨戒,并施食放生,泛爱慈柔,把一切功德回向众生,以此作共生净土的资粮。
永明大师一生所著《宗镜录》百卷,乃会融诸法同入心宗。《宗镜录》概括了整个大、小乘经典的精华,是六十部大经论与三百多部显密思想的集中,非常应机,被世人誉为真正的“佛学概论”。又著《万善同归集》阐明空有、性相之旨,提策真修实归之中道。
永明大师的净土思想与实践,颇具特色,以法眼宗第三代祖师的身份,导归净土,最终成为净宗第六祖。一身双任两宗祖师,故作禅净料简亦最具资格。其会宗各家导归净土的思想,延至今日尚有生命力。足证大师乃德业与学识俱皆卓著的净宗祖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