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亚特兰大《月刊》杂志的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获得了普利策奖,这是她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它的发行量达到2500万册,被译成27种语言,而且至今仍是最畅销的小说.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是在1939年摄制完成的.该片长达3小时42分钟,很轻易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
高昂的代价 1937年7月,制片人戴维·舍尔兹内克用5万美元购买了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权——这在当时对一个作家的第一部小说是个很高的价格.然后,他开始了寻找女主角的艰苦历程.他挑选了上百个未经训练的女演员和名声显赫的女名星,包括拉娜·特娜、碧特·戴维斯和卡瑟琳·赫本.
同时,舍尔兹内克也在准备着这部电影史上复杂的影片.他决定要使影片中的老南部做得像他在小说中读到的那样.他在好莱坞的摄影棚里搭起了桃树街的墙壁和一部分天花板,然后用粉碎的红砖面制成了乔治亚州的“红土地”.
到了1938年12月,舍尔兹内克已经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和至少5万美元来寻找扮演郝思嘉的演员,但是他仍未找到.他的赞助人都开始害怕了,想抽回资金.尽管有重重的压力,舍尔兹内克决定即使没有女主角,他也要开拍“火烧亚特兰大”一场.幸运的是:“亚特兰大”烧完了,郝思嘉也出现了.
紧张的时刻 第一次站在这个制片人的面前时,这位身穿一身黑衣的女士显得有些不太自信,低着头,灵巧地摘下她的宽沿帽,让她的深棕色的长发凌乱地飘动在她美丽的脸旁.她微笑着,伸出手,嘴角微微上挑,显露出一种特殊的风情.这时舍尔兹内克脑子里仍然想着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小说中是怎样描述郝思嘉的:“她的眼睛像在跳舞一样”.郝思嘉终于找到了.
费雯·丽当时芳龄25岁,和郝思嘉一样,也是法国人和爱尔兰人的后代.她已经在10部不太出名的英国电影中扮演了角色,但在美国则是鲜为人知的,所以挑选她演主角一开始显得有些令人吃惊.
但是在扮演布朗特的人选上无一人反对,这个角色似乎就是写给克拉克·盖博的.他当时37岁,是好莱坞的影帝.但他已经和米高梅电影公司签订了合同.为了得到他,舍尔兹内克决定与米高梅公司分享这部电影的利润,这就将使竞争对手从他这里得到巨额利润.但这是值得的.
即使有了最佳的演员阵容,舍尔兹内克的麻烦还刚刚是个开始:宝贵的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因为尽管有许多改编,电影脚本却仍未完成.舍尔兹内克还为了支持盖博的密友威克多·弗来明,而解雇了以擅长导演女演员而著名的乔治·库克.当时,弗来明得了一种“紧张恐惧症”,舍尔兹内克为了说服他留下来完成影片拍摄而换掉了两个导演.费雯·丽还一直手拿一本小说原著,一旦弗来明的指挥偏离了原著,她就整行整章地引述原文加以纠正,这就更增加了紧张气氛.拍摄布朗特发现郝思嘉并未死于流产,仍然活着的一场戏时,费来明想让盖博真地哭出泪来.这时危机发生了:盖博害怕泪水会影响他这个影帝的形象,拒绝哭出泪来.最后,盖博终于同意拍有泪水和没有泪水两种镜头,但保留决定使用哪个镜头的权利.当从银幕上看到效果后,他才同意用有泪水的镜头.
最后的结局 在令人难忘的最后一场戏中,布朗特决定要离开郝思嘉和亚特兰大,郝思嘉哭喊道:“布朗特,如果你走了,我去哪儿呢?我又能做什么呢?”“坦率地说,亲爱的,我一点也不在乎.”布朗特说.
郝思嘉最后得到了布朗特了吗?玛格丽特·米切尔说:“我想她最后得到了他.”而舍尔兹内克则在影片中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未知的结局.布朗特走出去时,如果外面阳光明媚,观念们就会猜到他将会回来;如果阴雨绵绵,观众们则会想郝思嘉再也没有办法让他回来了.所以,布朗特走出去时,外面是一个灰蒙蒙的天空——结局难以捉摸. (但是,好莱坞最终会给出结局的.1988年沃纳为米切尔的这部小说写了续集,相信随后电影就会拍出)
胜利的夜晚 1939年12月15日晚,舍尔兹内克的杰作终于在亚特兰大举行首映了.当剧中的名星们步入里欧大剧场时,成群的观众沸腾了,其中有些人还穿着南北战争时期的服装.为了增加欢庆气氛,剧场的大门也漆成了红色,看起来就像12个橡木大门,俨然阿什莱富丽堂皇的家.
剧终时,激动的观众看到一位穿着简洁的粉红色服装的女士走到麦克风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段令人激动的美好时光,”玛格丽特·米切尔说,“我知道这是给我的.我也知道今天晚上流泪的不只是我一个人.”
两个半月之后,在第12届奥斯卡电影节上,该片开创了获得奥斯卡奖最多的影片的纪录:8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费雯·丽的最佳女主角奖,哈蒂·麦克丹妮的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画面奖,最佳导演奖,还有为舍尔兹内克的高超的制片艺术所颁发的欧文·G·萨尔勃格纪念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