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这个字有两种解释:一是作为生理器官,人的血液就在那里进行新陈代谢;一是作为感情的发源地,人的好恶爱憎、喜怒哀乐就从那里产生。母亲对孩子的爱就是用全部的“心”来爱,母亲的形象与“呕心沥血”这词联在一起。
不幸的降临
她叫商玉珍,今年42岁。
10年前,端庄秀美、知书达理的回乡女知青商玉珍与高大结实、善良忠厚的哈尔滨市建筑六公司二工区的质量检查员邹维斌组成了家庭。尽管日子清贫,但商玉珍能吃苦善持家,体贴丈夫,日子过得很和美。1984年12月,他们添了一个小女儿,这孩子眼睛又大又亮,皮肤白像瓷像雪,邻人都喜爱地叫她“小天使”。
小天使满3个月时,得了一场肺炎,住院20多天,肺炎虽好了,可孩子脸色苍白,连嘴唇也是白的,做化验发现血色素仅6克。这么严重的贫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姜言教授艰难地给孩子做了四次“骨髓穿刺”检查后,得出了连他自己也不愿相信的结论——小天使患了纯红再障性贫血。这是一种发病率为50万分之一的罕见血液病,病人自身再生红细胞的能力很弱,需要经常输血,补充体内红细胞的消耗,才能维持生命。
商玉珍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只觉天旋地转。“救救孩子!救救孩子!输多少血都行!只要我还有一滴血。”她哭着向姜教授呼救。姜教授说:“不要绝望,不要绝望,这不是不治之症,有治疗希望!孩子不是还没有取名吗?我看就叫‘邹蕴’吧,我相信在我们这个走运的时代,小邹蕴会康复的!”姜教授收治这个刚满百天的小患者。
小邹蕴出生后的第一个春节是在医院度过的。当窗外鞭炮震耳,守岁的人欢呼雀跃时,商玉珍静静地躺在女儿身边给女儿输血,小邹蕴的嘴唇由白转红,睁开大眼望着流泪的妈妈……
姜教授会同尹教授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精心为小邹蕴治疗。小邹蕴的病情终于稳定了,血色素上升到10克。1986年春,断断续续住了一年医院的小邹蕴终于出院,跟着妈妈来到蓝天下,惊喜地看着太阳。
母爱有多深
为了给女儿增加营养,促进她体内红细胞的生长,邹维斌夫妇苦着自己,常年不沾荤腥,不吃新鲜蔬菜,省下钱给女儿买滋补品。商玉珍上街买菜总带着小弹簧秤,买肉论两,买虾论只,买一丁点儿够女儿吃就成。附近菜场的小贩子都认识她,嫌她“小气”、“抠门”,而当他们得知真情,又同情她又敬佩她,每次卖东西给她,秤都翘得高高的。邻居们见商玉珍顿顿吃咸菜,喝菜帮子汤,劝她别那么苦自己,给孩子煮肉汤时,多加一瓢水,自己不就有了吗?可商玉珍说:“就那么点东西,多加水汤就淡了,孩子就得不到那么多营养了。”邻居们都流泪了,叹道:“这颗做母亲的心啊!”
从小邹蕴4个月时输第一次血开始,商玉珍每隔三四个月就要给孩子输一次血。起初50毫升,随着孩子长大,输血量也一增再增,从100毫升直至300毫升,而且输血间隔越来越短。每当输血后,商玉珍浑身发冷,发昏沉沉,脚像踩在云雾中。可当看到女儿脸上有了血色,她就觉得身上有了劲。
居委会的大娘们同情这对夫妇,主动把生二胎的指标送上:“你们尽到心了,不行再生一个吧。”可商玉珍说:“不,我们不能抛下这个孩子,只要我们俩还有一滴血,就要输给孩子!救活孩子!”
孩子大了,有了很强的求知欲,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商玉珍借来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算术课本,每天备课,给女儿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小邹蕴一丝不苟地按妈妈的要求去做,还调皮地称呼妈妈为“妈妈老师”。父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拼命干活,他爱女儿和呕心沥血的妻子,不管干活多累,到家就和妻子一起辅导女儿学习。“爸爸,你来考我呀!”这成了小邹蕴家里每晚的节目,此时,这个不幸的家庭充满了笑声。
“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个好医生!”8岁的邹蕴已经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她能读书看报写信,还会做四则运算。
社会是温暖的大家庭
1992年4月,商玉珍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马军大夫成功地为一位白血病患者做了异体骨髓移植手术,使他重获新生。她满怀希望找到马军,请求把自己的骨髓移植给女儿,根治女儿的疾病。马军被这深深的母爱感动,但两代人之间不适宜做异体骨髓移植。他对孩子的身体进行了全面检查,惊喜地发现,尽管这孩子从出生4个月起就连续输血、用药,但由于护理精心,除了血液病外,体内其他器官功能良好,有接受治疗的条件,有康复的希望。他决定用一种日本近期研制的促进体内红细胞增长的新药为邹蕴治疗。只是这种药非常昂贵,每支550元,每周注射1支,一疗程要注射12支,而且住院治疗还需其他费用,这笔近万元的医疗费对这个负债累累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
商玉珍愁肠百结,在马路上看着汽车开过,有时恍然想到真想一死而解脱,几位信教的大娘劝她:“去求求主吧,求主保佑孩子。”也有人告诉她:“听说市里有个儿少工作委员会专管儿童,去找他们吧!”懂事的小邹蕴说:“妈妈,别难过,我给他们写信,那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一定会救我的。”
商玉珍来到哈尔滨市南岗区妇联。区妇联主任王玉兰热情接待了她。他们立即和小邹蕴父亲的单位联系,协商先借点钱让孩子住上院。小邹蕴的病情牵动了二工区全体工友的心,工区党支书任伟、主任齐兴仁、工会主席王晋财三人发起募捐:“为了孩子,人人献出一点爱!”很快,全工区个人捐款673元,同时,工区决定借给邹维斌2000元,让孩子先入院。
不久,哈尔滨市电台“千家万户”节目组得知这一情况,热心的节目组主任仲灵芝和全组同志向小邹蕴一家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把商玉珍请到电台,录制了专题节目“母爱有多深”。
7月4日这个节目播出后,小邹蕴的名字牵动了千家万户的心。
当天早晨,黑龙江省检察院的王初民代表5位同志,把一封信和220元送到“千家万户”节目组。王初民说,他的女儿与小邹蕴同岁,看到活泼的女儿想到小邹蕴,心里无法平静。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是商玉珍曾当过临时工的地方,那里的教职员工听了广播,56名同志捐出540元。哈尔滨市建国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发起了“为了小伙伴,献上一分情”的活动,集资750元,那些打碎了多少储蓄罐凑起的钱装满好几个纸口袋。省司法厅离休干部谷方跑了好远的路把50元送到市妇联,并请转告小邹蕴:“爷爷祝她康复!”哈尔滨市妇联和市儿少办公室的同志们读着小邹蕴的信,落了泪,他们纷纷向孩子伸出温暖的手,捐款1000元……
商玉珍热泪滚落。这些捐赠浇润着一颗母亲的痛苦而干涸的心。尽管人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那种相互理解、相互给予、相互支撑的真情,胜似骨肉之情。
我们的小邹蕴会有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