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实际是京西郊鲁谷村的一片土丘。它的西部在很早以前就是坟场,售地葬人;还有个老山骨灰堂。1950年,任弼时同志因病逝世,下葬在东部坡顶上——被称为八宝山革命第一墓。后来,开国第一任副主席之一的张澜老人逝世,葬在墓右,1955年6月18日纪念翟秋白烈士牺牲20周年时,党又把秋白同志的遗骨从福建长汀迁葬墓左,这就形成了第一墓区。接着,又扩展了第二墓区,第三墓区。墓盖都是水泥制成的,墓碑都是汉白玉石雕刻的。一共有535座,都是对革命事业有所贡献的人。其中有流血献身的英烈,也有科学、教育、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史沫特莱、斯特朗的陵墓也筑在这里。这里曾一度称为“烈士公墓”,后来改称“革命公墓”,这就更加名副其实了。
革命公墓一直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景仰,要求前来参观的人很多,影响是很大的,也是很广泛的。但在十年浩劫中,在极左思潮的疯狂摧毁下,竟有48座陵墓遭到严重破坏,这还不包括那些被推倒的墓石,被凿刻、涂抹“特务”、“叛徒”、“打椡”字样的陵墓。如果加上自然损坏的,要有1/3的陵墓需要修复。现在,仅仅一年时间,工人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已把公墓地区整修一新。
革命骨灰堂,原是一座古老的庙宇,建于明朝中叶,名“护国寺”。还是在60年代初,毛主席建议共产党员身后一律火化。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死不占地”。公墓地区不再出现新墓了,护国寺大殿便改为骨灰堂一室,一盒一盒的骨灰,按着送来的时间前后顺序陈列起来。陈列满堂了,又辟前殿为一室副室。目前为止,已有骨灰室11间。
迈进骨灰堂一室的正门,里面没有耀眼的富丽堂皇的装饰,却充满严肃、庄重、静穆的气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正中的一座骨灰盒(101号),在金黄色油漆的木盒上雕刻着一位军人头像,那是朱德元帅。紧挨着朱总的(102号)骨灰盒上却是一位没有戴帽、微笑着的军人半身照,那是彭德怀元帅。陈毅元帅、罗荣桓元帅的骨灰盒都安放在这里。贺龙元帅,这位八一南昌起义的前敌总指挥的骨灰盒,恰好安放在81号位置上。
骨灰堂里陈列的,还有不少领导国家思想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政治家;还有不少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将军;还有不少名驰中外的有所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家……安放在这里的,还有为了团结大业,经过斗争,回归祖国的李宗仁先生的骨灰盒,以及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大功的傅作义将军的骨灰盒。
每当清明前后,成群结队前来这里扫墓的青少年每天总是络绎不绝……
摘自“苍松翠柏伴忠魂”,作者赫双林,原载上海《党的生活》1981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