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在香港掀起一阵激荡人心的洪波。以我国著名实业家王光英先生出任董事长的光大实业公司,在这个各国企业家大显身手的疆场摆开了阵势。规模盛大的招待会吸引了多少香港实业界的金融巨头、企业大亨,各大报纸相继以显赫地位报道了这一重大消息,不错,光大实业公司是在香港注册登记的港商,它的总部便是设在香港,但是人们从王光英的身份不免私下揣测,这是一个非同凡响的举动。他们难免暗自盘算:王光英真的能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战场上站住脚根?光大有能耐打开局面吗?
诚然,香港实业界的人士没有谁不知道王大老板的名字,也并没有人怀疑他作为一个大企业家能谋善断的经营魄力。早在青年时代,王光英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他便胸怀实业救国的宏大抱负。他后来长期经营天津近代化工厂,在那样艰难的乱世,就以产品质量高、资金周转快而在企业界享有美誉。不过,香港企业界也有他们的逻辑,在他们看来,尽管王光英有三头六臂,他的光大公司能否摆脱国内厂商那一套条条框框,层层请示、公章旅行的拖拉作风呢?如果仍是如此,那么他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行情十八变的竞技场上,光大公司绝对不是他们的对手。
但是,他们低估了王光英。
一个扑朔迷离的信息
光大公司精干的业务人员,在开业后的几个月里,象老练的侦察员一样到处捕捉着各式各样的商情信息。他们的目标是世界各地的二手设备,象一些外国厂商实行技术更新后拍卖的旧设备,也有的是在激烈竞争中倒闭的厂家盘出的设备,这些设备只要价廉物美、技术先进,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需要,都是他们追踪的目标。
几个月过去了,无数的信息纷至沓来,真真假假,它们一个个被分析,解剖,印证,核查,又被一个个地否定。
终于,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取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信息,内容是有一批二手汽车要卖出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象是失落的电文一样,这个无头无尾的信息仅此而已,没有更多一点的内容。人们既不知道这批二手汽车是在中东,还是在亚洲,或者欧洲的某个仓库,也不知道是什么型号的汽车,数量多少,价格如何。
对于这个扑朔迷离、如同天书的信息,似乎是应该扔进字纸篓里。然而,光大公司的业务员三十八岁的曹文清不这样看。在王光英等公司首脑的支持下,他立即跟踪追击,顺藤摸瓜,从信息的各个渠道来源去进一步追溯,印证它的真实性。果然,几个消息最后通达一个权威的出处,信息是可靠的。
几天之后,王光英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份重要的报告。
“……在南美的智利,一家铜矿最近倒闭。矿主在矿山未倒闭前订购了美国‘道济’、西德‘奔驰’牌各种型号大吨位载重车、翻斗车共计1500辆,全部是新车,但是汽车买进后矿山便倒闭了。
“为了偿还债务,矿主决定将这批新车折价拍卖。……”
王光英看了这份报告,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企业家的眼睛突然亮了。
闪电般的效率
可以想象,在光大公司获得这一信息时,在香港,在智利的近邻,在全世界,这一信息已经是公开的秘密。1500辆二手汽车,这是一笔富有诱惑力的财产,王光英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金钱,他必须发动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王光英也深知,要发动一场内电战,仅仅有决心还是不够的,必须赋予采购人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权力。他决定把拍板成交的权力交给赴现场验货的采购人员。“只要质量好,价钱便宜,你们说了算。”这是王光英唯一的指示。
一架银鹰将光大公司和有关方面的技术专家组成的采购小组,带往大洋彼岸的智利。在一座规模宏大的体育场里,1500辆崭新的各种载重汽车,像一支庞大的机械化兵团,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像是等待它们最后的命运。破产的铜矿矿主临时租了这座体育场作为车库,车子都涂了防锈油,定期有人来保养,为了防止意外,矿主还雇了许多保镖照看这批车辆。
光大公司的采购小组对一辆辆汽车进行了现场验货,同行的汽车技术专家象体格检查一样对这批货物进行了严格的技术检验,它们的质量是令人满意的。
谈判也出乎意料地顺利。经过一番紧张的磋商,讨价还价,这批载重七吨以上,三十吨以下的载重汽车,智利矿主同意以原价的百分之三十八的低价全部售给光大公司,仅此一项,他们为国家节约了2500万美元的外汇。
闪电战成功了!当谈判的双方举起酒杯,为这笔交易的顺利达成而庆贺时,光大实业公司的业务人员不会忘记,从发现这个信息到做成这笔生意,仅仅用了三个月。
并非尾声
就在光大公司的采购小组忙于和智利方面办理签约换文以及繁琐的善后事宜的当儿,一个美国迈阿密的大老板闻讯后立即用电传联系:“只要你们把这批货让给我,我给你们三百万美金。”
王光英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拒绝美国商人的要求,把汽车迅速装船监运回国。
当这批西德的“奔驰”牌、美国的“道济”牌的大型载重车,远涉重洋,由南美的智利抵达我国的上海港、青岛港、天津港……,在四化建设的大道上飞驰时,光大公司的业务又已经大大发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