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青年一代 < 生活点滴 < 般若人生网:当前
明星崇拜心理探究
来源:大众电影 作者:张卫

刘晓庆步入专门为她举办的音乐会,观众席里就欢声雷动;卓别林老态龙钟地莅临集会,仍象当年那样坠入鲜花、拥抱和万千的飞吻里;山口百惠在电台宣布暂离银幕的消息,半数以上的日本人在岛国各地哀伤地聆听……

电影明星究竟有何魔力牵动五洲四海亿万颗心灵,惹得那么多崇拜者如醉如痴?倘若探究一下明星崇拜的社会心理,就会发现它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文化现象,有其丰富的缘由和深刻的意蕴。

多数明星超群出众的姿容大概是影迷们为之倾倒的首要原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人体外形美的欣赏和热爱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之一。社会心理学的调查表明,相貌美是决定人的魅力的首要因素,它对青年男女的交往起先决作用。我们不否认有的影迷一睹明星英容后的消魂忘神与生理快感有直接联系,但我们也相信人的无意识深处对美的欲望和冲动会凭借影象的艺术表现得到升华。人类艺术史上从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到文艺复兴时的蒙娜丽莎,从米隆的《掷铁饼者》到罗丹的《思想者》,这无数俊美人像的描绘和塑造都是那神圣升华的结果。电影做为现代视觉文化,把从凯瑟林·赫本到张小敏,从克拉克·盖博到唐国强等无数明星推上银幕,表明了现代人不断选择最好最美的人物肖像的努力和理想。

除了公认漂亮的演员,我们还饶有兴趣地听到有的观众说自己特别偏爱某一明星,而且一见到他(她)就觉着这一形象早已在自己内心深处朦胧地孕育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解释过这种心理现象,他认为千百年来,男人和女人不断地接触,使每个人心中都携带有独自向往的异性形象(简称‘心象’),这一心象不是特定的、具体的,而是朦胧的、无意识的,有些模糊不清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影迷不自觉地在心中建立起一种标准,影响着他喜欢这一异性明星,而不是喜欢那一个。对于同性别明星的崇拜,往往在于欣赏者个人的气质类型与那一明星的气质类型吻合对应。

一个明星获得广泛拥戴的更重要原因,是千百万男女在他(她)的形体、相貌,特别是双眼中流露的神情中看到了深藏于自己内心的某些情感、欲望和其它最为珍贵的东西。这些东西似乎也远远超乎演员的个人魅力和艺术表演技巧,代表着一种社会情感、时代情感和人类基本情感。

还有一种明星老少皆赞,那一定是他(她)及其饰演的角色符合了一种文化的理想人格。田中裕子所饰的阿信,在家里是贤妻良母,其克己的言行举止,待人的一招一式,都那么合乎东方文化所嘉许的女性美德,年事渐高的观众往往对此心满意顺;在外边,她勇闯猛干,那惊人的意志,那出众的开拓精神又顺应现代竞争文化所需要的人格类型,自然引起青年观众的赞叹共鸣。人们不能不把角色与演员合二为一,以寄托对阿信的爱戴。

还有一些明星所饰的角色,像《灵与肉》中的黑人拳击家总能出奇制胜,像《007》中的肖恩·康纳利总能化险为夷,像《少林寺》中的李连杰总能斗败顽敌,这些明星为什么也能使影迷们趋之若鹜呢?心理学家马斯洛为我们揭示了其中原因。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希望对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充分地开拓和利用,最后获得成功。可是,生存在现实中的观众,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暂时做不到自我实现。他们一看到那些才智过人、逢凶化吉、终达目标的角色后,便下意识地把自我实现的愿望投射在装扮这些角色的明星身上,在虚幻的情境中,假想着自己就是高仓健,就是斯泰龙,就是朱时茂,并凭借着他们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银幕形象,使自我实现的愿望得到一个替代性满足。

当明星在银幕上满足了观众的种种心理需求后,观众便感受到视觉和精神的兴奋愉悦,不知不觉地与明星产生了感情维系,结为割舍不下的朋友关系。特别是一些情感上精神上孤独的人,更是把明星做为自己心中的挚友,希冀着在观看他的表演中得到深深的慰藉……

 
下页:友谊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