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人物传奇 < 生活点滴 < 般若人生网:当前
生命的使者(首都医院妇产科)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报 作者:cq

1983年4月22日中午12时47分,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溘然长逝!人们赶来,向这位辛勤工作一生的老人最后一别。她,满头的银发、清癯的身躯。她,安详得象在凝思……

她为人民,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她已经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到这块可爱的土地上了,就是这业已凝滞了血肉之躯,遵着她生前的遗愿,还要供医学科学研究之用。她的骨灰要撒向福建厦门附近的大海。

1 1901年12月25日(旧历11月1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徒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林良英毕业于新加坡的一所大学,以后从事教学和翻译。林良英是个思想开明的人。他无视“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和社会习俗,十分疼爱小女林巧稚,亲切地称呼她:开谛。

林巧稚曾这样回忆那时的情景:我后来得知,我的问世是不受欢迎的,家人说:“又是女的!”“又瘦又小”。父亲回来了,把我抱在怀里,“我要她……”

林巧稚五岁时,母亲死于子宫颈癌。她是由大哥大嫂抚养大的。为了供林巧稚上学哥嫂的子女不得不中途辍学。

林巧稚的学医,或许是偶然的事情。

林巧稚在厦门鼓浪屿完成了女子师范学校的最后学业。夏日的一个上午,海潮稍许平息了它的热情,教室一片宁静。同学们正在上手工课,林巧稚专心致至地钩织一个图案,老师在她身旁驻足良久。“手很灵巧呀!当大夫倒挺合适。”老师脱口而出。

在上海考场。考生们都在“嚓”“嚓”“嚓”地作题,不知是天闷热,还是由于过分紧张,一位同学晕倒了,林巧稚赶忙去照料她。林巧稚虽然没有完成考题,但主考教师发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宝贵素质,她被录取了。

1921年秋,19岁的林巧稚只身一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协和医学堂,这座中国式绿色琉璃瓦宫殿建筑是当年美国教会开办,尔后是洛克菲勒出资的一座高等医学学府。一个柔弱女子将在这里度过八个艰苦的春秋。这里学业繁重、训练严格,竞争和淘汰近于残酷,她刻苦攻读,终于在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了。入学时25名同学。毕业时只剩16名。

当她做实习医师时,看到产妇经历产痛的折磨,痛楚也炙着她那善良的心;而看到一个个宝宝呱呱堕地,她的喜悦却绝不亚于孩子的母亲。她选择了妇产科专业。

她学业优秀,工作勤奋,毕来后第三年便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又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就在这时,她忽然接到院方的一封电报,要她立即回国,改学公共卫生。她断然拒绝,考察完毕,坚持从事妇产科专业。

在协和医院,她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了母亲和儿童。爱情和婚姻,竟然无暇顾及。

林巧稚说,只有做了医生,才知道怎样做医生。她对年轻时的一件事颇为感慨。一个长夜,林巧稚大夫守候一位产妇已经好几个小时了。她一会儿听胎心查宫口,一会儿为产妇擦汗喂水。宫缩来了,产妇迸住气使劲地拉着她的手。她的手被捏得有些发疼,但心里即很舒坦。科主任惠狄克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产房,他冷冷地说:“林医生,难道你认为为病人拉拉手、擦擦汗就可以当教授吗?”林巧稚默不作声,她认为,不理解病人,不同情妇女,就算不上一个好的妇产科大夫!

1939年至1940年间她又远涉重洋,前往美国芝加哥医学院进修学习。回国后不久,惠狄克离华,林巧稚便接替主任职务,成为协和妇产科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以后四十余年,林巧稚一直是中国妇产科学界的佼佼者。

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关门。林巧稚一面在东堂子胡同十号挂牌看病,一面到中和医院上班,还要去北大任教。为生活奔波,她真正接触了下层百姓。

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又挑起内战,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林巧稚要重新认识这个新世界。然而她以科学家质朴而深邃的洞察力,看清自己未来的前途。五十年代初,她的那篇著名的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是她投入党的怀抱的政治宣言,她以无比激动的心情说:“协和的窗户打开了,升起了毛泽东时代的五星红旗……。”

1955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是其中唯一的女学部委员。

1959年,她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她为创建北京妇产医院做出了贡献,被任命为名誉院长。

她历任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自第三届就是常务委员,她还是全国妇联的副主席。

她不仅多次率领医学代表团和友好代表团出访世界各国,而且在1973年至197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ACMR)聘请为顾问,出席此间一年一度的会议。每谈及此,林巧稚总会忍俊不禁地说:“我国妇女获得了如此广泛的解放,可我在那里,仍然是唯一的妇女。”

2 邓颖超同志曾经说:“林大夫不是一般的大夫,她对病人有一股特别的吸引力。”

三十年前,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叫董莉的病人,怀孕三个月,子宫出血,经检查发现,出血来源于宫颈,取活体组织做病理切片,诊断是宫颈癌。按一般的处理办法,不仅孩子不能保存,还需要立即切除子宫。这对病人和她的家庭该是多么巨大的不幸!病人转到林大夫那里,她审慎地诊视了宫颈,她体察病人心情,她心里琢磨着“治病救人”四个字。治了病,就可以救人吗?那可不一定,就象这个病人……林巧稚想得很远,想得很深,。她决意要在严密观察下,使这次妊娠能继续下去。

有一度产前初诊拖到妊娠七个月才开始,林巧稚得知后,非常生气。她认为,让一个孕妇有了问题,已经感觉到不舒服才来找医生,这是产科医生的耻辱,产科医生的责任已经丢了一半。她强调产前检查应该再提前,最好从妊娠一开始便享受保护,确保母子的安全。

一九七五年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郊区某县连续转来了五个先兆子 和子 的孕妇,有一个抽搐频繁发作,胎儿已死于宫内,林巧稚对此十分震惊、焦虑。“产科质量太差了,这是对妇女和孩子不负责!”她急不可待地写信给那个县的卫生局,让他们抓一抓孕妇的保健。

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林巧稚非常注重科普工作。她著文、演讲,接见青少年和妇女,她到门诊、病房,对妇女做面对面的宣传。她精确而又通俗的宣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她主编的《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大全》、《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都是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畅销书。每月收到的数十封群众来信,她都分门别类地认真处理,她和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心心相通。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团长是楚图南,林巧稚担任副团长。第一站英国,林巧稚久违了的雾都伦敦,空气清彻多了;四十多年的老朋友相会,十分高兴。第四天傍晚,到驻地一下车,她感到左腿有点发软,可能是累了。她很早就躺下休息,可是次日便起不来了。医生诊断是脑血栓,左侧轻度偏瘫。后来,下肢得以恢复,但左手却不灵。回国后,她便久卧病榻了。

在病房里,她又愉快地度过了几个生日。但她脑子可不得空闲,她回想几十年走过的路,她在筹划成立妇产科研究所,甚至连梦里还在为产妇接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周总理曾在一九六五年林巧稚主持的会议上,用这句话与大家共勉。周总理是这样做的。林大夫也是这样做的。这位生命的使者必将得到永生。

 
下页:从武媚娘到圣神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