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古今婚礼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婚礼之后两地居
来源:生活百科全书 专题:

毛里塔尼亚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名称,这个名称含有“摩尔人的国家”、“摩尔人的土地”这个意思,因为这个国家的主要民族是摩尔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5 左右.摩尔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撤哈拉沙漠较为平坦的空旷地带,摩尔人的婚礼自然反映出沙漠上那种特有的粗犷气息。

长期以来,摩尔人中沿袭着一种奇特的做法,女儿的婚事由母亲决定,当父亲的不得干预.一位小伙子相中某位姑娘,他的母亲便带着礼物到姑娘的母亲那里提亲,姑娘的母亲若表示同意,婚事当场便确定下来,并商定举行婚礼的具体日期。

摩尔人喜爱住帐篷,婚礼在男方家帐篷前举行.庆典活动十分隆重,前后持续一个星期,每日都是歌声鼓声喧天.婚礼上,新郎当众将一根穿有钱币的彩带交给岳母,岳母接过后拴在自己女儿的脚脖子上.在毛里塔尼亚,这根彩带代表结婚戒指,也表示婚后兴旺发财.接着,来宾逐一向新人赠送礼物,借此观看新娘。

在摩尔人眼里,衡量一位新娘是否美的标志,不是以长相和身高来划分的.也不是以首饰和衣着来区别的.而是凭姑娘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是否发达来判断的.哪位新娘腰身粗、脖子短、臀部突出、乳房高耸,她便是公认的“美人”,新郎自豪不必说,家人更觉得是莫大的荣耀,同族人也感到脸上有光.那些瘦高的男人总是渴望娶一个肥胖的妻子,有他们看来,肥胖的妻子是财富的象征.若是哪位小伙子娶了一位肥胖超群的妻子,这家的婚礼必定异常隆重,许多人会不辞辛劳地赶来贺喜,一睹新娘子的风采。

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光宗耀租的“新嫁娘”,做母亲的总是竞相研究肥胖之道.富贵人家的女孩子,从七八岁便开始,由父母施以致肥的训练,每日由女仆人用油脂抹在身上,吃的是羊奶和含有丰富脂肪的油脂食物,从不参加户外劳动或做剧烈运动.普通牧民的女儿为了让自己的体型达到美的标准,从几岁起就由自己的家长安排,每天喝下大量的骆驼奶,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女孩的身体便明显地发育起来.这种以肥胖为美的观念也深入到城市居民生活之中,许多城里人在女儿出嫁的前一年将她送到牧区,让她多吃肉食和奶制品,通过带强制性的饮食习惯,使女孩子成为粗线条身材.除在食物方面下功夫外,女孩子们几乎每日定时脱光衣服在软沙上转动打滚,将身体上凹凸不平的地方磨平.经过长时间严格训练之后,她们进入成年时,便变成只见肉不见骨的胖闺女,成为男性追求配偶的最佳对象。

摩尔人憨厚朴实,重友谊而不重金钱.谁家举办婚礼,人们纷纷前往祝贺.宾客送的礼,一般都不贵重,昔日送一只羔羊,今天送一块布料,便是很有价值的礼物了.牧民的生活,流动性大,因此,主人对前来贺喜的人们,总是热情相迎,感激不尽.婚礼宴会上,主人准备了丰盛的面食品、肉食品、乳制品以及椰枣等款待客人.沙漠地区缺水,牧民们平时十分注意节省用水,但在婚札上,主人储备了充足的饮用水,客人们可以开怀畅饮.欢庆礼仪主要是唱歌跳舞,小伙子们围着新郎跳,姑娘们围着新娘跳,跳到精疲力尽时,众人围在一起品尝美味佳肴,其乐融融。

新郎新娘的结婚服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新郎身着崭新白色或蓝色长袍,袍子比较肥大,前胸处开有两条长缝,里面有两个很大的口袋,可同时装下很多钱物.新郎头上缠有一条长达三米多的白色头巾,这种头巾可以适宜沙漠地区的天气变化.现代物质生活也给予摩尔人极大影响,今天摩尔人的婚礼上,新郎脚上穿着皮制凉鞋,新娘穿着色泽鲜艳的花裙子,头上缠着同裙子一样颜色的布围巾。

摩尔人牧民的结婚新房自然是设在帐篷里,同其他人家相比较,结婚帐篷是用崭新棕色毛织物或白色棉布做成的,形状为正方形,四角用木柱支撑,中间用两根高杠交叉顶起,白天炎热时,帐篷里通风凉灾,夜晚天气变凉时、可将四角的木柱撤掉,中间两根木杠的交叉高度降低,整个帐篷就象扣在地上一样.由于牧民们需要不断地赶着他们饲养的牲畜寻找放牧的草场,他们的住所是流动的,随时可以搭起,同时也可以随时拆掉,过多地增加一些物质财产,不但不会带来享受.相反会引起迁徙中的无穷麻烦,牧民们总是把自己的财产限制在最低的程度上.结婚帐篷里的陈设是很简单的,地上铺着草席,草席上铺着新毯,几张羊皮用于夜间盖在身上御寒,一两只盛衣物的箱子、几只装东西的布口袋.几只既供吃饭又供喝水用的碗.帐篷里既没有床,也没有桌椅板凳,人们席地而坐,席地而卧,在这里是将最低限度的财产作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在辽阔的草原上,每逢举办结婚庆典、闻讯的人们纷纷赶来,在新婚帐篷周围搭起一个个帐篷、组成一个很大的营地,如同赶集一般热闹.人们向新婚夫妇表示祝贺,尽情娱乐一番、借此机会调剂一下平时枯燥的放牧生活。

在毛里塔尼亚、不要以为只有游牧民才是在帐篷里举行婚礼庆典仪式、居住在城镇里的人们也喜爱这样办理婚事.在城镇,普通人家自不必说.就是那些拥有高级住宅的政俯官员、大商人、工厂老板、企业主、银行家等上层人士,都喜爱在院内或郊区搭起帐篷,举行婚庆大典.当然,人们的经济情况不同,帐篷的质量也不一样.普通人家的帐篷较为简易,而富裕家庭的帐篷则是从国外进口的,篷面是高级尼龙布料,里面采用的是镀光支架,这种支架可以自动升降或收缩,个别富有人家甚至采用镀金或纯金支架.帐篷里面拥有较大的空间,陈设十分豪华,地面铺着高级阿拉伯地毯,四周挂着壁毯、装饰画,摆着全套现代化家具,拥有彩色电视、录像机、组合音响等。

在毛里塔尼亚,举行婚礼之后,新婚夫妇在一起共同生活一个星期,便各自返回自己父母身边去.两个月后.新郎新娘再度共同生活两天、四天或六天,随后又各自分开.这样反复循环,前后持续两年时间.两年后,新郎同亲朋好友一道,牵着数头装扮得花花绿绿的骆驼来到新娘家,将新娘接回去,从此开始互不分离的夫妻生活.从这时起,丈夫一般不离开妻子出远门,若遇非出远门不可的情况,如放牧、经商等,总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但在节假日之前必定赶回家同妻子团聚。

毛里塔尼亚人中盛行新婚后分开生活的做法,同这个国家沿袭的早婚现象有关.热带沙漠地区的女孩子大多成熟得较早,10 来岁便基本发育完全.这时,女孩子的母亲将她精心打扮一番,并带着她出入公众场合.当人们知道她是一位准备出嫁的姑娘时,说媒者、求婚者便跟踪而来.在毛里塔尼亚,由于大多数的新娘基本还是一个孩子,结婚后每隔几天就要回到自己母亲身边,将新婚中遇到的各种事情讲述给母亲听,母亲则仔细教给她如何处理的方法.待两年过后,新娘已经长大成人.能够独立处理生活中的各类事情了,便离开母亲,从而结束“婚礼之后两地居”的生活。

毛里塔尼亚的女子选择丈夫的首要标准是身材高大、体格强健、英勇顽强和热情似火.那些体肥如球的女孩子,身价倍高,欲娶这样女子为妻的男子,则要付出昂贵的彩礼.那些不够肥胖的女孩子,非但找不到丈夫,甚至为男人所不齿.令人奇怪的是,几乎每一个毛里塔尼亚男子都信奉伊斯兰教,可对待妻子的态度,同阿拉伯人甚至非洲其他地区的男子的做法截然相反.多数阿拉伯人在妻子面前表现出大男子主义,一些人甚至视妻子为自己的奴隶,感到不顺心时可以随时休弃.而毛里塔尼亚的妇女在家庭中拥有较高的地位,许多妇女在家中掌握着经济权力以及参加决策家中事务的权力。

下页:沙漠上爱情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