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陶醉于歌舞之中的皇帝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皇帝们对于燕乐舞的兴致悄然减退了.也许是戏曲的发展,转移了皇帝的注意力? 缺少了皇帝热情参与的明清宫廷乐舞,显然不如汉唐那样生机盎然、那样色彩纷呈。
如果没有崇祯皇帝喜爱音乐的事实,人们便会怀疑朱明天子的血统中有无音乐细胞.崇祯喜欢听琵琶曲,闲暇时命宦官或才人在寝宫弹奏琵琶,崇祯倾听不倦,其中最喜爱的是《索梁州》.崇祯本人可能不会弹琵琶,但鼓琴确实在行,鼓琴是他的雅好.最能显示崇祯音乐才能的是作曲,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年轻皇帝,向往道家空灵无忧的境界,因此创作了五支访道曲: 《崆峒引》、《敲爻歌》、《据桐吟》、《参同契》、《烂柯游》.宠妃田氏与崇祯有同样的音乐爱好,被崇祯引为知音,五支访道曲经常由田贵妃鼓琴弹奏.田贵妃且弹得一手好琵琶.宦官白秀贞从蜀地带回一把精美的琵琶,上有镂金红文,成双凤图案,崇祯赏给了田贵妃.在皇帝身旁,田贵妃弹奏琵琶,如抱月怀风,音韵凄清。
清代是一个极重雅乐舞的朝代,尽管清代在年代上距上古最遥远,古音依稀,但清代雅乐舞俨然完整无缺,频繁出现在皇帝各种活动中.这之中少不了皇帝对雅乐舞的抬举,康熙、乾隆二帝都精通律吕,他们的音乐修养大多用在了雅乐的考证和修订上.作为少数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朝代,清代着力兴隆华夏文明,编纂四库全书,在知识界形成古文献、古史考证之风,而朝廷大抓雅乐舞相当于高屋建瓴了。
现代音律学家看得出,清代的雅乐不过是假古董,但只要它体现着复古意识,就不能不说它是雅乐.清代雅乐不仅用于祭祀、朝会上,也用于宴飨上,具有普遍和代表性的是《中和韶乐》,在祭祀时配以歌舞,歌词的种类、量极大,词藻是古来一贯的庄重而晦涩.在朝会和宴飨时所奏的《中和韶乐》不配歌舞.太和殿中,乐器一应具有,常年供用。
在酒宴上演出的《喜起舞》、《庆隆舞》值得一提.这两种舞沿自满人的传统.《喜起舞》的舞者是从侍卫中挑选的有膂力、动作敏捷的十人,身穿一品朝服,舞于殿庭之坛.歌声与舞蹈同拍,歌者身穿豹皮褂,头戴貂帽,用满语歌唱,歌词为陈述国家忧勤开创之事.乐工吹箫击鼓,歌舞酣畅.《庆隆舞》用意是表现八旗艰难创业、建立武功的历史.在殿庭外的丹陛间,摆放虎豹异兽模形或以人装扮,八大人骑马而来,象征八旗,舞姿呈骑马逐射状,搭箭射兽,一只兽被射中,则众兽皆丧胆驯服。
乾隆皇帝的音乐作品与其诗作相比,在数量上差之远矣,御作《花子拾金》只是提示后人,乾隆还有作曲的才赋.《花子拾金》不能算作单支曲子,应是北曲(昆曲)小段,即短剧,讲的是一个叫花子拾金而发财的故事.这是戏曲创作而非音乐创作,但在古代总之是一个“曲”字。
多愁善感的光绪皇帝注定是一个音乐爱好者.裕德龄说他是天生的音乐家,种种乐器都不学而能,最喜欢的是洋琴,即钢琴.光绪的爱好都在西洋乐器上,殿内摆放着许多精制的钢琴.经德龄的传授,光绪能在钢琴上弹奏舞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