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女性的装饰可作古代女子装饰的代表。
中国古代男女的头发都是在头上打髻,不同的是,男子打髻就是束发,然后要加上冠、帽、巾、帻,而女子很少戴帽,靠髻的式样变换发型种类.在女性修饰中变化最多的就是发髻了.古代女子很重视发美,发美是美色的一个显明标志.汉武帝第一次见到歌女卫子夫,就被她的美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东汉马皇后初入宫时,以绝好的一头秀发今后宫粉黛一一失色,她的头发多而黑,做四个大髻后仍有余发.同样,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是以秀发夺人之目的。
宫中后妃以及社会上的贵族妇女喜梳高髻,以示尊贵,而属于宫婢类的宫女则梳如牛羊之耳般的双髻.高髻在梳妆上比较复杂,如没有别人合作(后、妃有服侍梳头的宫女)很难梳成.宫中有时规定或限制何种身份的女子梳何种髻,但髻的式样变化多端也难以归类.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宫中发髻名称繁多,如无实物便难以想象其形制。
秦始皇诏令皇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又令宫女在夏天梳黄罗髻;汉高祖令宫人梳奉圣髻;汉武帝令宫人梳二十鬟髻、堕马髻;汉灵帝令宫女梳瑶台髻;魏文帝令宫人梳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梁武帝令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隋炀帝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节晕髻.唐宫中的发髻式样更多,名称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如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双鬟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闹归妆髻等等.上述各种宫妆发髻应是皇帝们所喜好或者亲自设计、定名的,其中大部分今人无法知道它们的形状。
从下述灵蛇髻的故事中,令人也许能够领悟到古代女子发髻种类之多的缘由: 魏文帝的甄皇后梳的发髻式样一日一换,据说她每天都见到一条口含赤珠的绿蛇,绿蛇以盘卷的姿态向她传授髻的各种梳法,因此甄皇后的发髻每日更新,称为灵蛇髻.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人们仍可据此推测发髻是可以任意盘结的,只要能够固定在头上。
为了固定头发并显示头发的茂盛,古人发明了假髻,假髻是用别人的头发或自己以前剪下来的头发,做成需要的形状,衬在打髻者头发里面,做成耸而不乱的髻.古人对头发的重视过于今人,曾专设髠刑,以剃光头发作为对犯罪者的处罚.髠下来的头发估计被秃发的男子取走或用来做女子的假结.夺人美发的事也曾发生,如鲁哀公在城上见到一位美发的女人,便派人把该女子的头发剃下来,做王后吕姜的假发.假髻被编入《周礼》中,叫做“副”,规定为王后行礼时的头饰.为了固定头发,也可使用绦或丝线(带)缠缚,如飞天髻,需要三个大鬟髻耸起而不塌下,就得借用丝带缠缚.由于有了技术手段,高髻在东汉以后成为常见的宫中发式并波及民间。
高髻的许多种类,除了通称的高髻外,今人可推知形状的有: 飞天髻、望仙髻等.飞天髻十分浪漫,始于南北朝,一直至明朝仍流行不衰.飞天髻显然和佛教信仰有关.起于唐初而盛于武则天时的螺髻,也是系于佛教信仰,据说释加佛的发型就是螺髻.望仙髻的梳法与飞天髻相似,打两股环状髻耸于头上,如望仙人来临,形状不如飞天髻飘逸.唐玄宗时宫女们均爱梳望仙髻取媚于玄宗.惊鸿髻起于曹魏宫中,延至隋唐,其形状是鸟欲展翅的瞬间姿态.唐宫中流行的抛家髻十分美观,两鬓蓬松向后拢,好似两鬓抱面,头上做成椎形的朵子.与抛家髻相似梳法稍有不同的是半翻髻.宋宫中盛行朝天髻,与翅角望仙髻的不同处是前高后低、前圆后椎的两个实髻.凡宫中盛行的各种高髻在梳法上都有所讲究。
今人所喜闻乐见、经常出现在屏幕、画页上的古装青年女子发式是古代宫中及民间常用的发式,即用本身头发分作两股,在头上盘成一个不太复杂的形状,下成两束垂于耳后或成一束垂于头后、或加垂长的两鬓。
明清两代宫女发髻并无多少创新.清末慈禧太后喜好新式发髻,或梳双髻上竖,或梳双垂后如燕尾形,这种梳法和式样古代早已有之。
鬓式与鬓饰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最简易的长鬓是不将鬓发梳上去,而垂于耳前两侧,随风飘逸.鬓上一般插戴各种花和宝钿花钗.魏文帝时的宫女莫琼树创造了一种传奇氏的蝉鬓,因此得宠于皇帝.蝉鬓“望之漂渺如蝉翼”,如果不借助某种材料,是无法随意梳成的,估计是用一种胶类物质涂在鬓上,使之薄而齐,定型拢成蝉翼状.后世皇后的礼妆两博鬓,也许用了类似的方法.缓鬓是宫女们常用的鬓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