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深宫实录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一、皇帝皇后大婚
来源:生活百科全书 专题:

皇帝的大婚是与册封皇后同时进行的.在即位前已经结过婚(纳妃)的皇帝一般不再举行大婚仪式,将即位前的太子妃升为皇后,如果皇帝无意将他原在东宫时的正房立为皇后也可以另行选立.对于那些即位前未曾结婚的皇帝,大婚便是一项极为隆重的嘉典了。

皇帝举行大婚的年龄普遍为十六、七岁.决定皇帝何时结婚的是皇太后.皇帝的婚龄并无制度上的规定,皇太后如认为皇帝应该结婚了,便开始为皇帝物色皇后。

皇后是皇帝正式的配偶.在极度重视伦理的中国古代,皇后被赋予女性中至高的形象.天与地,即乾与坤,由皇帝、皇后分别代表.皇帝是天下之“父”,皇后便是天下之“母”.“后”这个词,在夏朝是王的意思,夏禹被称为夏后.从商朝开始,国君不再称“后”,在历史的递嬗中,“后”成了王或帝的配偶的名号.在皇帝家族中,帝后并尊.如能成为皇后,在女性中便是登峰造极了.皇太后是上一个皇帝的皇后或当朝皇帝生母,地位就更高了。

皇后的地位决定了她的吸引力,成为追逐权势的家族追逐的目标.在宫中,宫女与皇后的地位有天壤之别,民间贫穷人家都不愿女儿入选宫中成为宫女.每当皇宫从民间征选宫女时,百姓们都纷纷将女儿嫁出去,生怕女儿选入皇宫,终生禁锢.因此,皇室在宣布征宫女时,先命令民间暂停嫁娶.相反,若是哪家的女儿被选为皇后,对其家族来说真是喜从天降、荣耀无比.当朝的外戚、勋臣以及豪门富室,为了巩固地位,攀缘为皇后,争相将自己的女儿引荐给皇室.不少人家召来相术家,给自己女儿看相,如相出大福大贵来,便将女儿居为奇货。

皇太后在决定皇后的人选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第一次册封皇后的少年皇帝来说,他本人对于未来皇后的决定权很小.只有当他成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才可独断地废掉原有的皇后,另立新后。

太后在物色皇后入选时,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在选后之时,她要考虑到皇后的出现会带来新的外戚势力,后族外戚势力的形成势必影响太后族外戚势力.重视权欲的太后,往往不从皇室的利益出发,而为自身家族利益着想.因此,很多太后先从自家亲戚中挑选女子,自家女子成为皇后,便可以避免新的后族势力兴起,就可以保住太后家族的势力.汉高祖的吕后将自己女儿的女儿,即惠帝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立为惠帝皇后.汉文帝的母亲薄氏将内侄孙女嫁给汉景帝.汉哀帝的傅皇后也是傅太后的自家侄女.东汉和帝的阴皇后也是其太祖母阴氏的自家人.清慈禧太后将自己妹妹的女儿隆裕册封为光绪皇后.在议婚的过程中,光绪已经看中了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并已由内务大臣奎俊作为中介人.光绪无可奈何地听从了太后的安排,奎俊无法向德馨交代,便将其女聘给了自己的儿子.以上事例,显然构成了近亲联姻,作为与皇帝有一定血缘关系的皇后,其命运大多不幸。

较为公正而谨守礼法的太后,选立皇后时往往重德而不重色,未来皇后的相貌应端庄而不是妖艳,气质应凝重而不是轻佻.如宋仁宗选后时,仁宗欲将他宠爱的张美人立为后,刘太后却觉得此女过于美艳,会引导少年皇帝纵欲,荒废政事,于是淘汰了这位皇后候选人。

宋理宗选后时,候选人中有一名谢氏.谢氏生而黎黑,一只眼睛黑眼珠上长着白膜.将她选入宫时忽得了一场湿疹,病愈后一层黑皮肤脱落,皮肤变白,又请医生治好了眼病.这种相貌仅属及格.同为候选人的还有一位贾女,容貌很超人,理宗看上了贾氏,欲立她为皇后,这时,太后却说: “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理宗只得听从太后的决策.立谢氏为皇后,贾氏为贵妃。

太后选婚的具体方式各朝不一.明代规定,选挑选一正二副三位淑女为候选人,送交太后前,由太后决定取舍.太后看中哪一位,便用青纱帕罩在该女的头上,再用金玉挑脱系在臂上.不中选的,则将年月帖子放在该女的袖中,给银数十两,立即送还其家.清代太后选婚时,以金如意插在被选定的女子头上,作为标志.参加皇后竞选的女子,即使未被选中,其身价在该地也大大提高,上门求婚者为数众多。

除了太后,权尊势众的辅政大臣为了驾驭年轻的皇帝,也会把自家女孩配给皇帝.西汉上官桀将孙女嫁给汉昭帝,其时,小皇后只有六岁,直至汉昭帝崩逝时,上官皇后也只有十五岁.当初上官桀为了保证小皇后生出皇子来,竟然想出了一个荒唐的办法,让宫女们统统缝紧裤裆(汉宫女裤原为开裆),免得皇帝另有所幸.纂汉的王莽也将自己的女儿立为平帝皇后。

当皇帝尚不能为自己的婚姻做主的时候,立为皇后者,都具有高贵的出身和强硬的靠山,贫寒人家的女儿难以入选.如若一位出身贫贱的女子成为皇后,说明皇帝已经能为自己做主,虽然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手里.历史上确实有一些皇后出自贫寒人家.汉武帝的卫皇后本是公主家的歌女.汉成帝赵皇后出生时,父母不愿养育,长大后为歌舞伎.其实,要改变出身微贱并不难,汉成帝欲立赵飞燕时,禀告太后,太后嫌其家微贱,后来成帝得到太后暗示,立即封赵父为成阳侯,几个月后,赵飞燕便以侯爵之女立为皇后.不过,出身贫贱的皇后一般都不是皇帝初婚的皇后,而是以美色打动皇帝,成为第二任或后几任的皇后。

只有明代,“皇明祖训”规定,皇后必须选自民间.意在抑制后族势力嚣张。

皇帝结婚、册立皇后,被纳入到繁缛的宫廷礼仪中.各王朝要通过隆重、庄严、高贵的大婚仪式,为天下树立人伦夫妇的典范.皇帝的婚礼“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而亲之,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而后父子君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在古代浩繁的典制中,详明地规定了皇帝大婚应遵循的礼仪程序.在这场浩大的礼仪活动中,文武百官都被调动起来,充任皇帝与皇后(家)的媒介。

首先,皇帝要临轩命使,承担大婚的使者必须是高官大僚.唐代由太尉和宗正任正、副使者,皇帝临轩命使的规模相当于大节庆.雅乐悬于殿庭,百官朝集,仪仗就位,皇帝驾临,典仪官指挥百官再拜.正、副使站在规定的地方.皇帝的近侍官侍中宣布: 纳某女为皇后,命公等待节行纳采等礼。

使者率随员受命前往女家,站在女家的大门外,女家的主人即未来皇后的父亲立在其家庙或正堂,使者在门外说,“某奉制纳采”,由宾者将此话传给女家主人,女家主人说: “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宾者出来将话传给使者.于是,主人被引导出来迎接使者,使者与随员进入正堂前,按规定的方位站好,使者说,“有制”.即提示对方将要宣布皇帝制书了,主人再拜.使者宣读制书,之后主人再拜稽首.使者从执雁的官员手中取过雁——这是第一份彩礼,授给主人.然后再交给主人一份答表案,主人应在上面写上对皇帝制文的答文。

纳彩之后是问名.使者又立于门外,令宾者传话: “将加卜筮,奉制问名.”问名是寻问女家的姓名、生辰.宾者传话后,主人按规定的句式回答.按如上方式,使者进入女家,与主人按规定的方位站定,礼仪性地问答一番.随后盥手洗觯,双方以醴相递授,用脯醢行祭礼.礼毕,双方又按规定站好,使者的随员又将一份重礼——币篚,授与主人。

使者回去后,负责占卜的官员对女方的姓名、生辰做出占卜,如结果为吉,那么数日后再行纳吉仪式,即告知女家吉祥,然后再行纳征礼,即正式向女家赠送聘礼.纳征之后,选定大婚的日期,使者再到女家行告期仪式.纳彩、问名、结吉、纳征、告期都有一套大同小异的郑重而繁缛的仪式,每次使者都要宣读皇帝的制书,女家主人也要相应地送上答文。

册后仪式紧接着告期进行,前一日内廷设专人在女家门前和未来皇后阁外住守.当日,正、副使者与内侍、宫廷礼仪官站立在女家门外,女家主人要身穿朝服立于庭阶,使者令宾者传话: “某奉制授皇后备物典册.”主人出迎于门外,再拜,使者不答拜,在谒者的引导下入门,后面跟着持节、持案者.主人与官员们按位次站定,持案者恭敬地将册宝奉授正副使者,使者将册宝传给内谒者监,内谒者监在皇后的阁外跪置册宝于案.女官尚宫等人进入阁中,帮助皇后着装饰首,傅母引导皇后出阁,尚宝引皇后立于庭中,面向北,尚宫跪取册,尚服跑取宝绶,然后按规定方位站立.尚宫称: “有制”,皇后在尚仪的赞导下再拜,尚宫宣读册文,皇帝的册封皇后文写道: “维某年月日、皇帝使使持节太尉封某司徒封某,册命某官女某氏为皇后,咨尔易阶乾坤,诗首关睢,王文之本,实由内辅.是故皇英嫔虞,帝道以光;太任妣姬,周允克昌,皇后其祗勖厥德,以肃承宗庙.虔恭中馈,敬尽于妇道;帅导于六宫,作节仪于四海.皇天无亲,惟德是依,可不慎欤”。

皇后再拜.尚宫、尚服奉册宝进授皇后,皇后郑重地接过册宝,表明她接受了皇后的地位.皇后将册宝交给司言、司宝收掌.然后在尚仪的赞导下升座,坐北面南,皇后第一次以皇后的身份,接受内官们的稽拜.大婚之日,皇帝身着兖冕、驾到正殿.侍卫环立,文武官五品以上分别立于东西朝堂.使者与诸女官前往女家奉迎皇后.在后家,使者宣读皇帝迎娶皇后的制书,皇后父亲礼仪性地将答表递与使者.使者宣布奉皇帝之命迎接皇后,司言将此话奏闻皇后,皇后再拜.皇后父亲按规定告诫女儿: “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此时,乘舆进到皇后跟前,皇后登上乘舆,车出大门,迎接皇后的卤簿队伍喜庆而庄重地驶向皇宫。

皇帝的婚姻生活便从大婚的当晚开始.尚宫、尚寝在皇帝的寝殿设御幄,御幄位于寝殿东角.地上铺设重茵,四周设屏幛.当晚,尚食率其属官端入馔品,有酱、葅醢、俎、豕俎、黍、稷、稻、果等,食品上各放在匕箸.尚食跪奏馔品准备完毕.皇帝于是揖手请皇后对坐.先行祭礼,即分别将韭葅、擩醢、黍、稷、稻、粱,入祭于豆(祭具)中.然后司饰分别向帝、后奉上手巾,用于饮时擦手用.两位尚食跪着先尝食品,验明无毒,再将黍与黍脊(带骨的肉脯)授与帝后.皇帝与皇后皆食三饭.食毕,尚食二人盥手盥爵,斟上两份酒,进授与帝、后.帝、后先行祭礼,然后行合卺礼。

礼毕,侍者们撤馔.皇帝与皇后准备入寝,尚宫引皇帝入东房,脱下冕服,换上常服.另一位尚宫引皇后入幄,脱衣.然后,皇帝被引入幄内…….以后数日,皇后要朝见皇太后,接受群臣及命妇的恭贺,入庙行礼。

下页:二、皇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