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清代以外(不包括清前期),我国古代各朝都有预立太子的制度.每一个在位的皇帝都要确立一名自己的继承人.预立太子,对于政局的稳定有密切关系.古人甚至认为,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定,方可言他事.气势磅礴的秦王朝,就是在太子问题上没有早定根本,最后铸成大错.秦始皇过于相信长生不老术,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巡游的路上.临死前,秦始皇才想到皇位继承人还没有定下来,遂用最后一丝气力,叫丞相李斯、中书令宦官赵高拟定并发下诏书,命扶苏继承皇位.秦始皇一死,赵高便与始皇幼子胡亥共谋篡改诏书,由胡亥即位.结果,秦王朝的江山便落在奸佞赵高及其所控制的冥玩无知的胡亥手中,只三、四年时间,王朝的命脉便被异姓枭雄斩断了。
鉴于秦的失误,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预立太子.帝王们大多广置嫔妃,因此子嗣众多,不少皇帝生育皇子多至数十个.在大量的子嗣中,如何选择一名将来继承皇位的太子,是帝王们最头痛的一件事.根据周代以来的礼法,立太子应该遵照“立嫡立长”的原则.“立嫡”就是要辨明嫡庶之分,嫡是指皇子的生母具有正宫的地位,即皇后;相对来说,庶子便是身份较低的女人所生的皇子.庶子中,宫女所生的皇子比嫔妃所生的皇子,地位更低.“立长”就是要辨明长幼之分,在众多的皇子中,长兄的地位高于诸弟.嫡与长的身份兼具的嫡长子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但事实上,要选中一位嫡长子很难,历史上大部分皇太子都不具有嫡长子的身份.除了其它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皇帝喜好的偏颇.皇帝对他所生的数名乃至数十名皇子并不是个个宠爱的,皇子们有得宠的,也有失宠的.皇帝周围的人,特别是他的至亲,得宠与否是其荣辱兴衰的决定因素.即使身为嫡长子,也往往得不到父皇的宠爱,而立谁为太子又是由皇帝最后独断的。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在立储的问题上比较谨慎并恪守章法.汉高祖刘邦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刘邦在个人偏好与正统原则之间徘徊多年,内心充满痛苦.刘邦钟情于戚夫人并十分喜爱戚夫人所生的如意,打算废掉刘盈,改立如意.但终于拗不过吕后和大臣们的坚决反对,未能遂愿.当然最后做主的还是他自己,刘邦深感江山得之不易,不能在立接班人的问题上失足.嫡长子在古代家族意识中,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的开国皇帝李渊,也恪守立嫡长子的原则,立李建成为太子.李渊将这一原则高擎于具体现实之外,没料到酿成一场惨祸.二儿子李世民发动夺嫡兵变,结果不仅太子被杀,李渊也被迫退居太上皇。
最可怜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即帝位的同时,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二十五年后太子病故.本来皇长子死,使可依次立二儿子,但朱元璋却执意地立皇长孙为皇太孙,把江山传给了这个头骨发育畸形的少年.年幼的皇孙如何控制得了拥兵自重的皇叔们,朱元璋生前始终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大多数皇帝在立储上除了分辨长幼以外,都要考虑德与才.小皇子聪颖与否是皇帝们十分注意的,而皇子的聪颖也常常能得到显露的机会.皇帝经常用各种方式试验皇子哪个机智、哪个愚钝.例如晋元帝司马绍年方数岁时,父皇将他抱在膝上,问他太阳与长安哪个远? 司马绍回答说: 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由此可知.元帝对他的机智很惊异,第二天召集群臣宴会,告诉大家这件事,并当着群臣,再问一遍.晋元帝如是提问,而司马绍却冷不防回答说: 太阳近.晋元帝顿时脸色就不自然了,他怕儿子在群臣面前出丑,忙问: 你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 司马绍镇静地说: 抬头能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晋元帝和群臣大为叹服.司马绍十八岁时被立为太子.又如梁元帝萧绎五岁时,梁武帝问他: 你读什么书? 萧绎说: 能背诵《曲礼》.武帝说: 试试看.萧绎随即背诵了上篇.梁武帝左右的侍从发出惊叹声,武帝亦十分欣喜。
唐玄宗童年时,也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唐玄宗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一次,武则天召诸皇孙坐于殿上,将西国的贡品玉、环、剑、盘列于皇孙们的前后,让他们随意拿取,以观其志.只见众皇孙争相抢夺,纷纷将宝物抓到自己手里,唯独李隆基端坐,丝毫不为所动.武则天见李隆基如此奇异,拍着他的背说: “此儿当为太平天子.”
仁、孝也是确定皇太子人选的条件.宋高宗时,由于皇子夭折,高宗决定选立一名太祖的后裔(宋太宗以弟承兄位,北宋皇帝皆是太宗子孙).宋高宗从太祖一千六百多名传孙中,选七岁以下的儿童,又经淘汰,最后剩两名,其中一名较为瘦小的,名叫伯琮,便是后来的宋孝宗.高宗开始打算把瘦小的伯琮淘汰掉,留下另一位稍壮实的儿童.这个想法刚一产生便收回了,高宗想仔细观察这两个孩子,他让两人垂手站着,这时一只猫偶然从两个孩子身旁走过,伯琮一动不动,而另一个孩子则伸脚踢了一下猫.高宗见状,看出两人中一个稳重、一个轻狂,遂留下瘦弱的伯琮,把另一个打发走了.伯琮留在宫中养育,但没有马上册封。
几年后,伯琮又遇见一位也作为太子候选人的伯玖,二人都封了王,高宗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又拿不定主意了.苦思之后,高宗想出了一个办法测试二人.某日,高宗各赐给他们十名宫女,几天以后,高宗又将宫女召回,验身.结果,凡赐给伯琮的十名宫女仍是处女,而赐给伯玖的都已不是处女了。
赵伯琮(立为太子时改名赵旉)在德行上胜过了其他的候选人,赢得了高宗的信任,被立为太子.高宗晚年又将皇位禅让与他。
由于仁孝德行也是选立太子的条件,历史上便出现了伪装操行,争夺太子位者,这种手段也能够奏效.隋炀帝杨广就是用此法夺得太子位的。
本来,隋文帝已将长子杨勇立为太子.杨勇不拘小节,在一些事情上引起隋文帝及独孤皇后的不快.隋文帝的次子晋王杨广觉得有机可乘,便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的操行高于杨勇.节俭是一项美德,杨广便伪装节俭,车马侍从一概朴素、简单;谦恭是一项美德,杨广每遇见大臣,总显出谦和、恭敬的样子,对于父母派到晋王府办事的宫官、婢女,也都以礼相待.进出都要迎送.在私生活方面,杨广也表现出不好色、不纵乐,只有一个嫡妃,丝竹也落满了灰尘.以上这些,身为太子的杨勇都没有注意到.至于孝顺更是操行的首要方面,杨广就任扬州总管前,与父母辞别,装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眼里噙着泪水.结果,杨广以伪善取得了父皇母后的赏识,夺得了太子位.其兄杨勇被废为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