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书》、《宋史》以及《通典》、《册府元龟》等古籍都提到,在离我国遥远的西方,有一个称作大食的国家。
大食国在哪里呢? 《旧唐书·大食国传》记载,大食国“本在波斯之西”.该传还叙述了有关大食国建国的一个传闻: 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有个波斯人在俱纷摩地那山放牧骆驼,忽然听见狮子口吐人言,告诉他此山之西有三穴,穴中兵器甚多,你可取之;穴中还有黑石白文,“读之便作王位”.此波斯人以狮子之言寻之,果见穴,内有黑石、兵器、石上有文,教其反叛.于是,他便纠合亡命之徒,渡恒易水,劫夺商旅.人数愈聚愈多,势力逐渐强大,便割据波斯的西境,自立为王.波斯、拂菻(东罗马)各遣兵讨伐,都被他打败.永徽二年(公元651 年),大食国开始派遣使者前来中国。
经过学者们的考证,《旧唐书》所述的大食国,就是公元7 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帝国.摩地那即其最初的首都墨地那(俱纷则是墨地那南部小镇),黑石可能即指今麦加克而伯神殿中的黑陨石,恒曷水指底格里斯河.阿拉伯国家建立之后,636 年远征叙利亚,击溃东罗马帝国的5 万大军,占领大马士革,又于次年攻占伊朗首都泰西封.因此,从《旧唐书》所述传闻中,只要剔去其神话部分,仍可见阿拉伯帝国兴起之一斑。
既然大食国无疑即阿拉伯帝国,那么我国古籍中的大食国名又是怎样来的呢?
我国古籍流行一种解释,以为大食国名源于国王的姓氏.《旧唐书》载,大食国王“姓大食氏,名噉密莫末腻”.《新唐书》记,永徽二年有大食国使者前来,使者“自言王大食氏”.《通典·大食国传》也载,大食国“其王姓大食”。
近代学者对此种解释产生了怀疑.他们遍查阿拉伯帝国诸王名单,都未发现有大食姓氏者.《旧唐书》所说的大食国王噉密莫末腻,他们认为实际上是爱米尔·阿尔·穆默昵的讹音,这是阿拉伯国家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 年)的称号,其它古籍所称的暮门、茂门、监盐莫念等都同这一称号的是音异译,意思均为信教者之王.穆罕默德去世之后,从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开始,即有此称号,而无论是奥斯曼,还是阿布·伯克,都无大食姓氏。
于是,中国古代关于大食国名源由的传统解释,似乎被否定了.新的解释呢? 人们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西方学者布隆哈尔在其《中国的伊斯兰教》一书中,以为“大食即波斯文的‘塔格尔’(Taguir,意为商人),或即亚美尼亚语之波斯讹字‘塔依’(Ta’i,牧人)”.沙西尔在《中国和西方》一书中则说,阿拉伯一词的意思是明哲,而波斯语称明哲为大食,波斯人自古即称阿拉伯人为大食人,古代中国人最初从波斯人那里才得知有阿拉伯人,因而沿袭波斯人的称呼,将阿拉伯称作大食。
我国学者洪钧于1900 年刊行的《元史译文证补》一书中,认为大食即塔吉克,因其两名读音相同.后来,岑仲勉撰文《从人种学看天山南北之民族》、《塔吉克、噶勒察及大食三名之追溯》,从种族、肤色、语言方面否定洪钧此说,指出他是将塔吉克与阿拉伯混而为一。
清人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曾说,阿拉伯国即古条支国.张星烺在1930年出版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编《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之交通》一书中,对徐说予以肯定,并认为“大食与条枝皆波斯文‘塔基克’(Tajik)之译音”.他说,中国人之知有阿拉伯,始自汉武帝时张骞西使.张骞回国后,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汉时之条枝与唐时之大食皆‘塔基克’(Tajik)或‘塔孜’(Tazj)之译音,波斯人自昔即称阿拉伯人以是名.张骞闻自安息人,而唐初又传自波斯人也”.但现今我国史家大多都倾向于认为条支非阿拉伯,而是古代西亚的塞琉古王国,条支与大食不同语原,它是塞琉古王国首都安条克(Antiokia)的省译,首音“安”(An.)被略去。
冯家升于1955 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从历史上看阿拉伯和中国的友好关系》,也认为大食源于波斯文的“塔吉”(Taji),但又说,“它或者是由阿拉伯的一个部族塔依(Tayyi)的名称而来”.张一纯在《经行记笺注》一书中则认为,“冯氏或者之说,迹近揣测,不知所自.”
岑仲勉在《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和《隋唐史》等著作中,不同意大食之名得自于波斯文“塔孜”(Tazi)或“塔吉”(Iaji)之说.他指出,对阿拉伯人,外人有种种异称.他列举了阿拉伯一词的亚美尼亚文、叙利亚文、中波斯文、新波斯文、于阗文、西藏文的各种异称,但意思都指“耕种者”.他说,唐朝人称呼为多食或大食、大实、大石,是通过于阗或西藏文的音译,犹比清初通过蒙古语而有“俄罗斯”之音译,他认为冯家升关于大食一词来自波斯文“塔吉”的推断,是“未得其的.”(詹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