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祖籍为琅玡阳都,即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南,后随父迁徙南阳.他生于公元181 年,也就是汉灵帝光和四年,死于公元234 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他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因其友徐庶在刘备面前竭力引荐,并且当时刘备正亟需招募贤才,颇为礼贤下士,三次亲自请他于南阳的“草庐”之中.后来他就成了刘备的得力助手,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赫赫功劳.刘备称帝以后,他被拜为丞相,“草庐”也就随之而成了他的故居.但是,他的故居到底是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呢? 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一说他的故居是在现今的河南南阳.1957 年3月19日《光明日报》曾发表了一张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刘备三顾茅庐处》的照片,并作了如下说明: “在河南省南阳西郊卧龙岗的诸葛亮古迹,相传刘备三请诸葛亮就在这个地方.”
有人曾引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以及《三国志》的记载加以肯定.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国志·诸葛亮传》也说: “亮早孤,从父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可能是朱皓代诸葛亮父亲的兄弟诸葛玄之后,诸葛玄就往依荆州牧刘表了,而诸葛亮则留河南“躬耕于南阳”,这样,刘备的三顾茅庐,是在河南南阳无疑,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故居当在河南南阳。
方舆汇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明代诗人叶秉敬的一首诗: “山横黛色枕平芜,树影萧疏汉月孤.地据贼臣窥九鼎,天留元老峙三都.出庐整顿千秋事,弹指髡钳两国奴.故自断鳌四撑极,何殊赤帝抚雄图.”不看标题,只要看了“出庐”二字,人们都知道它是称颂诸葛亮的,而如果看到了标题,还会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叶秉敬认为诸葛亮的草庐是在河南南阳的,因为,这首诗的诗名就是《卧龙岗》。
唐代诗人汪遵曾作《南阳》绝句一首,是赞扬刘备不耻下顾、选用贤德之人的.全诗为: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虽然作者没有讲明他所说的南阳属于何地,但是从最后一句中的“卧龙”两字,可以推知他所说的当是河南南阳。
有人则反对诸葛亮的故居是在河南南阳说,而认为诸葛亮的故居应在距河南南阳两百多里的湖北襄阳城西30 华里的隆中山中.其理由如下:
“南阳”在汉代是郡名,管辖20 多个县,而今天的河南南阳在汉代为“宛”.南阳郡和南郡、襄阳郡在汉代是由荆州刺史部辖的,东汉末年,由刘表任刺史.这时,东汉政权业已动摇,由于刘表受到江汉一带大地主的支持和拥护,在地主军阀混战时就据有了南郡、襄阳郡,驻在襄阳,但他没有完全占有南阳郡.而此时宛城为袁术占据,袁术东走后,又为张济、张绣占据.到建安二年,张绣向曹操投降,宛城就成了曹操的势力范围.刘备是在建安六年奔依刘表的,他的三顾茅庐自然应在建安六年之后,可这时刘备和曹操已是面对面的敌人了,宛城对于刘备来说已成了敌境;而他却能够自由出入敌境郊区,从容三顾,是不合情理的.这是一。
再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豫章是袁术的势力范围,在袁术生前,东汉朝廷是不能派官员到其势力范围来的.袁术死于建安四年,朱皓代诸葛玄及诸葛玄的往依刘表,当然是在建安四年之后,此时刘表驻在襄阳,他的势力范围又没有达到宛城,往依他的人是不会住到离襄阳200 多里的宛城的.这是二。
又《汉晋春秋》记载说: “(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里的邓县不是今天河南的邓县,因为它在襄阳北面100多里的地方,这个邓县的故城遗址在襄阳境汉水北岸10 余里处.刘表当时虽然没有完全占据南阳郡,但其势力范围已伸展到了南阳郡的博望、新野一带,邓县更在其南,接近襄阳,在刘表的势力范围内.诸葛亮及其从父往依刘表后当是住在这里的.所以,诸葛亮的故居应在襄阳的隆中山中.这是观此二说,可以说是各有理由,但也各有偏差的.第一说的偏差在于没有顾到《汉晋春秋》的记载;而第二说则又丢开了卧龙岗这一与诸葛亮有着紧密联系的地点.还有,《三国志》中并未明确记载诸葛亮是否跟诸葛玄奔依刘表之事.因此真相如何,只能猜测.正因为这样,所以就各持一说,争论不休.究竟诸葛亮的故居,也就是刘备三顾的茅庐在哪里呢? 直到如今也还难于断定,它还是一个需要继续寻觅底细的谜.(宁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