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名人悬案-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梭伦的尸骨哪里去了?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凡是读过希腊史的人,无不知晓梭伦这个历史人物,他是公元前7 到6世纪生活在古雅典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公元前594 年,正当雅典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紧要关头,梭伦以其出众的才华受命为首席执政官,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是颁布“解负令”取消一切债务,解除了压在下层平民肩上的重担,接着又一鼓作气,打破氏族贵族依血统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惯例,采取按个人财产多少划分公民为四个等级,并改革国家机构,创设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同时他又因地制宜,制定了一些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改革措施,如改革币制,鼓励橄榄油输出,禁止雅典粮食出口;命令公民传技艺给子孙;以授予公民权的优厚条件,引进人才,让有专长的外邦人定居雅典等等,从而打击了旧的氏族贵族制度,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恩格斯曾把他的改革,称之为一次“政治革命”。

就是这样一位在古代知名度很高的政治改革家兼诗人,究竟死在何地,他的尸骨哪里去了,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不解之谜。

据说梭伦出身名门,原籍萨拉密斯.萨拉密斯系一海岛,濒临雅典西海岸,地扼要冲,是雅典的门户.由于其父好善乐施,家道中落,梭伦一度外出经商,周游了希腊和小亚细亚很多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早在青年时代,梭伦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当时雅典与邻邦墨加拉为争夺萨拉密斯多次发生战争.雅典出师不利,屡遭败绩,人们厌战情绪与日俱增,于是作出了反战决议,对凡敢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再言战者,处以死刑.不少有志青年,慑于反战法令,敢怒而不敢言.唯独梭伦,胆识过人,为激发雅典人的爱国热情,竟不顾个人安危,头戴花冠、佯装疯癫,跑到市场中心,站在传令石上,向聚集在周围的人群朗诵他自己创作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号召人们到萨拉密斯去,“为这可爱的岛屿而战斗”,洗雪那令人难堪的耻辱,如果连这点勇气都没有,那就不配做一个雅典人.为了论证夺取萨拉密斯是正义之举,梭伦还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说明从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看,萨拉密斯理应是雅典的领土.正是在他的鼓动下,雅典当局终于废除了那条有失民族尊严的反战法令,与墨加拉重启战端,并任命梭伦为前线指挥官.智勇双全的梭伦,不负众望,亲率雅典士兵,出奇制胜,一举夺回了萨拉密斯岛.步入而立之年的梭伦从此崭露头角,声威大震,赢得了雅典平民的信任,被推举为首席执政官,实现了他对雅典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宿愿.亚里士多德称赞梭伦,说他“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说明他不愧是一个“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爱国主义者。

后来,迫于雅典内部的斗争形势,梭伦在任期届满后,晚年再次出游他乡,历访埃及和塞浦路斯.有人讲10 年后,梭伦又返回雅典,归隐在家,从事著述终老.一般认为,梭伦享有高寿,活了七八十岁.有人则有不同说法,说梭伦因反对僭主政治的专治统治,一直游历外邦,客死他乡.例如古希腊作家第奥根尼·拉尔修,就说梭伦在80 岁时死于塞浦路斯.他虽客居异邦,但对故土拳拳之情,未曾一刻忘却,死前叮嘱亲人,将其遗体运回故乡,化为灰烬,洒在他曾为之战斗过的萨拉密斯这块土地上.因此,克拉提诺斯在他的剧本《赫伊朗》里让梭伦这个角色说道:

我住在岛上,因为我——用人们的话来说——

被撒遍了整个阿雅斯的国土。

为了论证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在第奥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里,还记载了下面这样一首诗歌:

在异乡塞浦路斯的土地上,火焰攫走了梭伦的躯体;他的遗骸为萨拉密斯所得,他的骨灰滋养着这里的庄稼.轴转木牌把他的英灵一直带上了天庭;因为,他的法律使人民的负担变得最轻最轻。

但是,古代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对此则持相反意见.根据他撰写的《梭伦传》的记载,他认为,梭伦在庇西特拉图做了雅典的僭主之后,“还活了一个长的时期”,至于说梭伦的遗体被焚化,骨灰被撒在萨拉密斯岛上的问题,普鲁塔克十分肯定地指出,“这是一个离奇到完全不能置信的虚构的故事”.然而,他在否定此说之后,又坦率地承认,许多著名作家认为梭伦的骨灰是撒在萨拉密斯岛上,就连赫赫有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

斗转星移,事隔千秋,何处是梭伦的最后安眠之地,他的遗体是埋葬了还是化为灰烬撒掉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没有得到明确结论的问题,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究.(钟嵩)

下页:托尔斯泰弃家出走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