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苏东坡写卜"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描述西湖景色的千古绝唱以后,不少人把西湖一游視为平生快事.西湖的美景,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现在,说的是扬州瘦西湖,是不是稍逊风骚?也不见得.古代美人,有所谓"环肥燕瘦",各具千秋.山水之美,亦同此理.清代诗人汪沆就写过这样一首诗: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
也是銷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古代曾称杭州的西湖为"銷金锅",事见周密所撰的《武林旧事》载: "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
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銷金锅儿”之号."在汪沆的眼里,扬州的西湖与杭州的西湖可相媲美,只是扬州西湖的面积较小,添一个"瘦"字,苗条清秀,如赵飞燕之容姿也。
诗人添一"瘦"字,妙在其中.你如游瘦西湖,会发现这个狭长而弯曲的一泓清水正好点缀在极目无边的緑野平原之上,岂不是恰如其分的"瘦"?但要问"瘦"从何来?就得从它的成因和历史说起了。
扬州一带,是长江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当源远流长的长江滚滚东下之时,挟带大量泥沙、粘土到达地势平坦的江苏境内,流速锐减,砂土沉积,年长岁久,形成如今之冲积平原.假如用地质年代的历史计算,迄今不过数十万年或更多一些。
在这块新出现的平原之上,水道漫流,曲屈无定.再由于水量的变化,或由于地壳的振荡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河道几经迁移,平原上便隐现許多封闭或半封闭的若断若续、时曲时直的水流故道.这些残留的水道便是今日瘦西湖的雏型.所以湖形的轮廓就显得"瘦而不肥"了.据说,在汪沆写诗之前,当地只唤长春湖,自他写诗后,改名瘦西湖。
幸运的是,这条被江水遗弃的故道,残留在名城扬州的西郊,人们在此修亭筑桥,植树栽花,借景平芜,遥望蜀岗(即平山堂).清代全盛时期,沿湖营建的园林连绵达8 公里,有24 景,一百几十处景点,号称"园林之盛,甲于天下."近几年,还新修了借唐代诗人杜牧诗句而命名的二十四桥景区,更使湖光生色.于是,瘦西湖便成为维扬的旅游胜地而名播四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