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一些江河湖泊中,生活着一种珍贵的淡水哺乳动物,它的数量极少,濒临灭绝,这就是我国特有的淡水豚--白暨豚。
白暨豚又称白鳍豚,身体呈纺缍形,形似海豚,只有吻部较海豚长,一般体长約2~2.5 米,重100 多千克,是江河中最大的哺乳动物,它也是鲸类家族的成员之一.它的眼和耳孔都很小,趋于退化,但这些丝毫不影响它在水中的生活,因为它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根据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遇物体反射形成的回声,迅速准确地判断物体的位置,这和在陆地上生活的蝙蝠很相似。
白鳍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也曾发现过它的踪迹,常结成2~6 头的小群,喜欢在江中靠近主流的深水结群活动,在江河汇合处觅食编鱼、鲤鱼等中上层鱼类,而且胆小易惊,一遇到船只驶近,立即分散潜逃,离去后又同归一群,平时也只在江心漫游,仅在晨昏时,才游到岸边的浅水区.呼吸时将头背露出水面,常发出声响,有时喷起不高的水花,换气后,又潜入水中.它对天气变化很敏感,每到风雨来临之前,活动十分频繁,当地人常据此预知天气变化,称其为"拜江猪"。
白鳍豚称为"活化石",距今有两千多万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的4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白暨豚)中数量最少的一种,不仅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还把它列在第二批世界最濒危的12 种动物名单之中.它的数量仍在减少,现在已经剩下不足100 头,因而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数量上它都比大熊猫还珍贵,如果再不加以保护,可能在几十年内走向灭绝.造成白暨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是航运频繁,水利工程建设及长江水质污染破坏了它的生存环境,而鱼类资源减少导致饵料缺乏以及一些有害的渔具和捕捞方法则直接对它造成伤害。
为了挽救这一珍稀动物,1978 年我国成立了有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声学所、生物物理所及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参加的白鳍豚研究协作组,在湖北省洪湖螺山新滩口 135 千米的江段建立了保护区. 1992 年10月又在长江故道建立了天鹅州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并计划放入10 头白鳍豚,形成1~2 个群体,对其进行异地保护与养护增殖,同时严禁捕杀,希望经过努力能使这一群得以保存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