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当前
孙思邈的生活养生:情志养生
来源:归潇峰道长

如果说,饮食和起居属于外在养生,那么情志就属于内在养生。按照中医的说法,疾病的成因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二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三是饮食、房事、虫兽等其他因素。这三种情况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出现,而七情与中医养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易被忽视。因此,孙真人提出了“十二多”与“十二少”的养生方法,他说:“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又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中医认为,情志养生是生活养生的重要组成,一旦失调对机体影响十分巨大。首先是对五脏的直接影响,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反伤本脏,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总结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其次是由于气机的改变,使得脏腑受累。《内经·素问》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七情的异常变化会使得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且不同的情志表现,对气机的影响也有不同,会表现出气虚、气逆、气陷等证候。

由此可见,情志的调养对于人的健康有着极大影响。对于健康人来说,当情志的过度激动或是持续过久,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调节功能,使得荣卫失度、血气妄行,导致疾病的发生。对于病人来说,情志激烈的波动,更容易改变病情,造成病势的恶化。因此要实现情志养生,复归内心的质朴,保持身心的健康,就应该遵循孙氏的“十二少”和“十二多”,这二者相反相成,最终指向“思无邪”养生佳境。

起居养生

关于起居养生,可以从居所选择和起居习惯两方面来阐述。第一是居所的选择。据《翼方·退居》记载:“山林深远,固是佳境,独往则多阻,数人则喧杂。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亩平坦处便可构。”房屋的位置应该建在郊外,这里既没有在山林道途的阻障,也没有屋多人杂的喧闹,而且还要考虑到开井取泉,列渎排水。房屋居所应周密细致,可以避风挡雨,又能使空气流通,同时居室周围还要有田地,可植草木。开池塘,种植物,既可采食,又可悦目怡闲,更有劳动、活动的场所。逢大风暴雨,宜入室闭户,烧香静坐,安心避之。因此,良好的居住环境,一方面能够提供稳定安全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居住者的心态。第二是起居习惯,这里孙思邈承袭了《黄帝内经》的基本观点。他说:“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医传统养生的理论支柱之一。人们的起居生活应该顺应四气五行,根据四季的变化和阴阳的消长来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而且还要养成春季晚睡早起,夏季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的习惯。这样才能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从而成为一名“阴平阳秘”的摄生者。

下页:孙思邈的生活养生:饮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