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学杂谈 < 传统文化 :当前
浅谈道家武术
来源: 作者:

道家武术一般广义的称为道家武术。中华武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而道家对中华武术的发展,贡献尤大。武术本为竞技和防身之用,殷周时期的竞技和角斗,当为中华武术之先河。

秦汉以来的方仙道有墨侠之遗风,为道家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室独尊儒术,名门缙绅子弟重文轻武,惟以五经猎取官禄,视武术兵法为“不急之末学”(《抱朴子外篇自叙》)。而隐士、道士独处山林,既无意于功名,又易为盗贼猛兽所伤,故不得不习武防身,从而刺激了武术在道家徒中的发展。况且,习武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神清气足,才能臻于至境,世俗之人多累于名利,忧生惧死,且情欲伤身,难以在武术上有所成就,因而自古武林高手,多出于方外之人。武功出众的道士,传艺授徒,强身护法,也有利于道家威望的提高和教团的生存发展。

据史料记载,道家武术的成熟期约当魏晋之初。《抱朴子外篇自叙》:“少尝学射,但力少不能挽强,若颜高之弓耳。意为射既在六艺,又可以御寇辟劫,及取鸟兽,是以习之。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一马,遂得以免死。又曾受刀盾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求,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可见,道家武术在魏晋时已成套路。元明时期,是道家武术流派纷呈的全盛期。

明代道士张三丰创立的武当山内家拳术,将道家气功与武术融为一体,形成同外家少林拳术风格迥异的道家武术流派。道家武术以太极拳、武当剑、形意拳、大成拳等为代表,属内家武术。现武当山、崂山等道家宫观仍有流传。道家武术以道家哲学及道家理论为指导,结合道家医学、内丹学、养生学的成果,将武术技击和健身术融为一体,讲究经络穴道,以炼好坚实内功为根基,以气发力,借力打力,擅长以柔克刚,具有刚柔相济,技巧性强、以静制动、避实击虚、灵活圆转等特点。习道家武术者外能技击抗敌以自保,内能强身健体以养生,可兼得技击和养生之效。

下页:学道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