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家人物 < 传统文化 :当前
成玄英:杰出道家学者理论家
来源: 作者:

成玄英,字子实,唐初道士,杰出的道家学者,道家理论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曾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唐高宗永徽(公元650-655年)中,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

成玄英精研《老子》《庄子》之学,著有《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南华真经疏》。他在注疏中着重阐发“重玄”思想,是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使“重玄之学”成为唐朝初年道家哲学的一大主流。

近代学者蒙文通先生称:道家之学,“唐代前期,首推成、李。”

思想与著述:成玄英阐明、发挥“重玄之道”,深化、扩大了道家的哲理性,他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玄”是“不滞”(类似于不执着)的名称,不滞于有、也不滞于无,是谓“玄”。他说:“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徼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所谓重玄,即“玄之又玄”:“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2、一切有形之物的名字都是假名,而无形之物(如“道”“自然”等)不能视为假名,道是自然之理,使万物自然而然的生成。人的主观心识与客观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

3、“道”本性静,众生皆可修道,只是得返本归根,静心养道,方能证得正果。认为“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修道者应该“去躁为静”,无欲无为。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欲无为”呢?就是摈弃功名利欲。他称“善恶两忘,刑名双遣,故能顺一中之道,处真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养生之妙,在乎兹矣”。如此就“能保守身形”,“尽其天命”。
自成玄英等为代表的重玄学派以后,道家的思想上了一个台阶,更加升华了道家的思辨性、哲理性,整体素质毫不逊色于佛学。

另外,“重玄之学”对儒家的心性学说之形成亦有不小的启迪。

成玄英的著作主要有《老子道德经注》、《开题序诀义疏》,原问已失。近世学者蒙文通辑成《道德经义疏》六卷,多认为能大致恢复如旧。另有《南华真经疏》传世。

下页:王玄览:重玄学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