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德经解 < 传统文化 :当前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来源: 作者: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本章讲内心清静,一尘不染,无有分别,自然也无生死观念,这样就可以坦然自固,与天同久,湛然常存,又何死之有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七十二章里讲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是指“我”。这个“我”不是四肢、毛发、头颅组成的躯体的“我”,是指心。心,是我们的灵魂,心,使我们成为了人,也是它使我们成为了有烦恼的人。

人心如果依附大道的话,应该简单清纯,接受万物而不加以分别。没有了分别,也就没有了贪求,没有了担忧。

每个人都是怕死的,但死是不是可怕呢?其实死并不可怕,想到死才是可怕的。没有死的观念,死就根本与自己无关,有什么可怕呢?对于一个了了生死的人来说,你无需用死去吓唬他,没用的。

为什么人会不怕死呢?就是因为脑子里没有了死的观念,活在了久常的安乐之中。这在佛教看来,是了脱生死,是成佛的境界。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人常常担忧死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还有生死的观念在。

奇,是指标新立异。世间的学问,在得道者眼里那些东西都是分别,都不过是标新立异罢了。分别越多,担忧就越多。刚出生的牛犊连老虎都不怕,不就是因为没有分别的缘故嘛。

杀,是指灭。人降临于世,不可能不受凡尘的染污,修行就是修心,修行就是消灭分别心。分别心不有,则畏惧心不生。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司,是指心。我们要灭的不是别的,就是心中的不同的观念,这些都是分别的结果。

修行都是自己的事,我们知道是“心”惹的祸,所以只好修心,这是别人代替不了的。释迦牟尼说过,我不想改变任何人,我只是告诉你改变自己的方法。

大匠斫,是指大道。有些人觉得,我就是要去改变一个人,就是要去改变一个人的心,大有替天行道的气势,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可以代替大道。如果你真的要那么去做,结果受伤的一定是你。

这一章老子告诉我们,练就清净心是非常重要的,清静到什么程度呢?清静到连生死的观念都没有了,一切依道而行,自自然然,也就无所谓畏惧,无所谓担忧,无所谓烦恼了。

下页: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