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德经解 < 传统文化 :当前
执生易死 淡死易生
来源: 作者: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本章谈论生死观。生死观念越强,就越容易死,生死观念越淡,就越容易生。老子告诉我们,了断生死才能够获得永生。

出生入死。

一个人有生就会有死,但每个人都不想死,永生是古今人类孜孜追求的目标。道家文化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愿,你可以永生,只要你努力去做。

但永生不是永远不死,永远活在这个世界,永生是指你心里已经没有了生死的观念,永远地把生死的问题从自己的心中剔除了,就叫做永生。

我们总是活在生死的观念里,逢生则喜,逢死则惧。要想断生死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人出家专修一辈子也没有最终做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这个世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活在生的观念里。年轻人结婚了就盼着生,整天想着怎么饮食,怎么调整心情,怎么生出个健康的小宝宝。

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活在死的观念里。老年人就特别惧怕死,你千万别信他们说,“我怎么不死呀”这一类的言辞,其实,最怕死的就是他们。

不断生死,没有哪个人不在思考死的问题,也没有哪个人不惧怕死亡的来临。过去我们看过执行死刑的场面,那些作恶多端、胆大包天的家伙,虽然他们常说自己天不怕地不怕,但真的到了执行的那一刻,不少人吓得不能站立,尿裤裆的也大有人在。

老子说,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比如中年人,他们似乎活在生死之间,但整天有心妄为,消耗精气神,离死也不会太远。人至中年,过度操劳,时有身体不适,便开始唉声叹气,担忧老之将至。担忧老,就是担忧死。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中国有句老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什么每个人都怕死呢?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过分地在关注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善摄生者,是指断了生死的人;兕,是指独角的犀牛。

断了生死的人,就是遇到野兽都不会受到伤害。

不遇,不是说遇不到,而是说遇到了也不会有危险。野兽攻击人往往是因为人的惊恐、躲避、逃跑等行为的刺激,对于断了生死的人,看到老虎就跟看到温顺的小猫差不多,反应很平淡。那么,这个人在老虎眼里就是个木桩子,根本激不起它的兴趣。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不少隐士,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独处山林,毒蛇从身边爬,野兽在身后走,但他们安然无恙。这就是“陆行不遇兕虎”。

对于没有断生死的人来说,你千万不要学习古人深山独修的超然,否则你成为兕虎腹中之美餐是必定无疑了。

入军不被甲兵;

断了生死的人,就是身处战场,也不会被伤害。

我们看古代的战争电影,似乎乱糟糟的,其实一点都不乱,每个人的一枪一剑都是有所指的。断了生死的人,他时时表现出的都是祥和,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危险,他在战场上出现,就像是一块大石头,人们都在忙着攻击各自的敌人,哪里还会有功夫去伤害一块石头呢?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断了生死的人,就像是一滩水,一团气,犀牛想顶他都找不到下角的地方,老虎想抓他都找不到下爪的位置,你拿起兵器想砍他都不知砍向哪里。

了断生死,往往是只有得道者才能够做到,而得道者是神奇的。庄子就说,得道者遇火不焚,遇水不溺,雷电把山川劈开了都不会受到惊吓。这种境界我们是很难触及的,既然触及不到,轻易地否定似乎也有失公允。

但有一点是可靠的,得道者顺道而为,很清楚哪里有危险,提前回避就变成了可能。比如得道者不会逞强,不会争利,不会凸显自我,不会居功自傲,这些都是安乐无险的法宝。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为什么有人于任何情景中都是安全的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了生死的观念。他们不知何为生,不知何为死,这样就活在了永生之中。

我们之所以会有危险,是因为我们会给周围带去危险。我们可能会与他人争食吃,争官当,争感情,争利益,当我们给别人带去危险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自身危险的时候。生死是人的大事情,生死都断了,一切贪求都会自然了断,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真正做到永生。

下页:尊道而贵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