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教育事业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挥笔写园丁的老园丁韩作黎的故事
来源:中学生百科书库 类别:

——原北京市教育局局长

在坐满教师的大厅里,一位老人大声朗诵起自己写的诗:

"……祖国的花朵万姿千般,

为什么这样姹紫嫣红,这样好看?

原来是园丁用心血浇灌,

为了幼苗,为了明天,

园丁们不惜心血,不怕两鬓霜染……"

听着他的朗诵,在场的教师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位老人是谁? 他是北京市教育局的局长韩作黎.他写诗献给教师,歌颂园丁的辛勤,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位把一生都献给教育事业的老园丁,一位名副其实的辛勤的园丁。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想拿起枪去战斗,他也想拿起笔搞革命文艺创作,可党却分配他去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当教师。

校长向他介绍了学生们的情况,这些学生许多是烈士子女,有的孩子的父母在长征中牺牲了,有的孩子跟着母亲被关在敌人的监狱里好几年,有的孩子的父母在抗日前线阵亡了,有的孩子的父兄在刑场上英勇就义了……韩作黎听着这些情况,心里非常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的革命后代,我们不来教育,谁来教育? 我们不把他们教育成人,怎能对得起革命先烈? 将来谁来接好革命的班呢? 为了教育好我们的革命后代,我甘愿贡献自己的青春."

从此,他就把自己的心与党的教育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了.用自己的智慧和青春,浇灌着这些幼苗,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校里有一个出名的淘气包李久铭,他把蒺藜撒在女生的褥子上,扎得女孩子直哭;他半夜悄悄爬出宿舍,用棍子撬坏教室的门窗.老师和同学们都讨厌他,丢了东西就怀疑是他偷的.有的老师坚决要求开除他或把他送到学校农场去放羊。

这时韩作黎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了,他不同意这样做,他决心教育好李久铭.他向校长提出请求: 辞去教导主任的工作,去当李久铭那个班的班主任.学校同意了他的请求。

接班以后,他细致地了解了李久铭的情况,才知道他在家乡当过抗日儿童团员,后来在敌伪办的学校中沾染了坏习气。

韩老师带着李久铭参加纺线的生产活动,让他体会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并让他用劳动得来的报酬,赔偿损坏的学校财产.韩老师带他参加课外采集小组,捕青蛙、抓蝴蝶、采刺枣、做植物标本,这些活动吸引了李久铭。

韩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育李久铭.一次全班分到一张戏票,同学们都渴望得到它.因为当时很难得到一次看戏的机会,能得到这样一张戏票,是很大的荣誉.韩老师说: "我要先讲个故事,大家再讨论让谁去看戏."韩老师讲了一个儿童团员的故事,这个儿童团员在日本兵眼皮底下送过鸡毛信,埋过地雷,又跟着姐姐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延安……

同学们多么佩服这个小英雄啊,都想知道他是谁.这时韩老师说: "这个小英雄就在我们中间……"

啊! 是李久铭,大家一致同意把戏票给小英雄李久铭.希望他今后还是一个小英雄.在热烈的掌声中,李久铭接过了戏票。

这掌声,这戏票,撞开了李久铭的心,他决心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情意.他进步了,学会了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长大以后,他出国留学,成为研究稀有金属的专家。

韩老师把身心献给了教育事业,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真切的深深的爱.在那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不仅要当教师,教他们学做人、学文化,还要保护他们的安全。

1947年,由于解放战争的需要,我军主动撤出延安.韩作黎奉命带领学校转移。

当时韩作黎是学校教导主任,教师和工作人员只有50 多人,而学生却有 500 多人,最大的十三四岁,小的才七八岁,要保护这些学生的安全,是多么艰巨的任务。

深更半夜,全校师生出发了,机智巧妙地突破了敌人的包围,翻越了几座大山,整整走了一天一夜,终于甩掉了敌人的追击.这时,一条冰河横在面前,河上漂着冰块,没有桥.孩子们累得抬不起腿,饿得已经没劲了,怎么过河,靠牲口驮吗? 只有十几头牲口,一趟一趟地过河驮运,耽误时间,敌人追上来怎么办? 校长和韩主任首先站出来,他们在背上背一个孩子,怀里再抱一个孩子,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送孩子过河,其他老师也都站出来了,一趟、两趟、三趟……500 名学生安全地渡过了冰河。

队伍继续沿着山路向前走.大一些的学生随着队伍爬山越岭,小一些的学生就坐在牲口驮的"架窝子"里.这"架窝子"就是在牲口背上架上两只筐,一个筐里可以坐两个孩子.山道狭窄,行走艰难,孩子们都在筐里摇摇晃晃,磕磕碰碰。

突然,一头牲口因为"架窝子"碰到山壁上,受了惊,疯狂地奔起来,随时都可能滚下去,那4 个孩子也随时都可能掉进山沟里.看到这个险情,平时一向沉稳、持重的韩作黎,不顾一切,"嗖"的一声,跃到山道边上,用肩膀死死顶住"架窝子",跟着牲口跑起来.可是,这时牲口扬起前蹄,向前跨越,把韩作黎撞了一个趔趄,牲口带着"架窝子"里的4 个孩子,骨碌碌地滚下了山坡.韩作黎还没站稳,就毫不犹豫地跟着滚下坡去,抢救孩子.孩子被扣在"架窝子"底下,没有伤着.他紧紧抱着孩子,热泪喷涌而下,孩子们也搂着他的脖子,呜呜地哭着,喊着他:

"妈妈,妈妈……"

就这样,韩作黎和教师们一起,带着这支队伍,历时八个月,行程2000 多里,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500 个孩子一个也没伤着。

韩作黎爱孩子,关怀每一个孩子,真像妈妈一样.解放以后,他当上了育才小学的校长.这时条件好多了,每到星期六,父母都来接孩子回家,星期天全家团聚在一起,多高兴啊!

韩作黎发现了一个孩子从来没有父母来接,他叫李仪,他的父母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在作战中阵亡了.李仪被人送进学校时还很小,他的衣襟里缝着一个布条,布条上写着他的姓名和出生年月.当同学们周末回家时,李仪也哭着闹着要回家,他哪里有家啊!

韩作黎校长看到这情景,上前把李仪抱在怀里,说:

"走,小李仪,咱们回家去."

从此,李仪就成了韩作黎家的一员,每个星期六回"家",和全"家" 人团圆.韩作黎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关怀照顾他成长,一直到他长大成人。

学生们在韩作黎的培育下,一个个长大成人了.有的成为解放军的军官,有的当上了教师,有的是工人,有的是科技工作者,韩作黎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这是一名辛勤园丁的最大幸福啊!

如今,韩作黎是古稀老人了,他从教育战线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具体地说,就是不当市教育局的局长了.但他还在关心教育,经常到一些学校走走、看看,凡是有关教育上的事,他还是十分热心的,因为,他为教育事业献出了一生的心血,感情太深了。

不过,退下来以后,他的时间充裕了,可以去实现青年时期的一个愿望: 拿起笔写作,从事文艺创作.不过因为他干了一辈子教育,因此他写的作品都离不开学校,他写教师,写学生,为孩子们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用作品培育学生健康成长。

他要写完《摇篮曲》,记叙从延安到全国解放后,党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可歌可泣的平凡的园丁。

他写小说,也写诗歌,他写的作品离不开教育事业,因为他从事教育40 多年,献出了全部青春,一直干到霜染两鬓.他写的作品离不开学生,因为他太爱学生了,为了幼苗,为了明天,他倾注了满腔心血.他写的作品离不开教师,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一位辛勤的园丁,他太理解园丁的心了。

他现在每天深夜两点起床,写到清晨七点,然后去锻炼身体,他已年过 70,他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去实现自己晚年的计划: 为孩子写出100 万字的作品。

啊! 一位多么辛勤的园丁,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位挥笔写园丁的老园丁。

下页:小学特级教师斯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