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人体穴位分类 < 中医按摩治病 < 健康书籍 :当前位置 
中医人体穴位分类(功效分类法)
  功效分类法,即根据腧穴功效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辨证施治之间的联系。将全部腧穴和常用经外奇穴分别归属于解表、清热、止咳平喘化痰、消食导滞、益气壮阳、补阴、温里、平肝息风、理气、理血、调经止带、利水通淋、安神、开窍苏厥、利窍、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等17项类别之下,便于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恰当腧穴。

解表穴    (12穴)
清热穴
· 清心热穴   ( 9穴)
· 清肺热穴   (10穴)
· 清肝胆热穴  (20穴)
· 清胃肠热穴  (18穴)
· 清三焦热穴  ( 7穴)
· 清热解毒穴  (21穴)
止咳平喘化痰穴 (31穴)
消食导滞穴  (16穴)
益气壮阳穴  (28穴)
补阴穴    ( 9穴)
温里穴    (13穴)
平肝息风穴  (15穴)
理气穴    (49穴)
理血穴    (10穴)
调经止带穴  (26穴)
利水通淋穴  (15穴)
安神穴    (19穴)
开窍苏厥穴  (28穴)
利窍穴
· 利目穴    (19穴)
· 利鼻穴    ( 9穴)
· 利耳穴    ( 5穴)
· 利口舌咽喉穴 (16穴)
· 通利诸窍穴  (14穴)
袪风除湿穴  (12穴)
舒筋活络穴  (54穴)

  腧穴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从人的整体来说,脏腑居于躯干体腔之内,能藏精寓神、化生精微。腧穴布散于体表,是气血汇聚、转输的部位,因而脏腑与腧穴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内在脏腑出现某些病变可以在相应的腧穴上反映出来,同时在体表腧穴上施以或针或灸,则能治疗相关脏腑的某些疾病。
  1.脏腑是化生气血之源
  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必须向自然界索取食物、水和空气。其中摄入的水谷经过脏腑的腐熟、传导、运化等作用部分转化为精微,其糟粕则经过脏腑的气化、排泄等作用面排出体外。水谷精微可进一步化生成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即气血津液和精,并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运送到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五脏六腑而滋润荣养周身。总之,脏腑是化生气血之源,而气血又汇聚、转输于腧穴。
  2.腧穴是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之处
  腧穴既是正常气血运行交会、出入之所,也是邪气时常客入之门。医生可根据腧穴的某些特殊反应来诊断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有病,在体表相应部位就可能会产生特殊感觉。如肝病患者可出现肝区疼痛;心脏病患者在心前区可有压榨痛。如果患者在肝区或心前区有疼痛感,便可初步判断为肝病或心脏病变。近年来先后发现的胆囊穴、阑尾穴等都是利用腧穴反应来协助诊断的。同时,腧穴又是医生进行针灸施治的部位。如取温补肾阳的腧穴治疗膀胱气化功能失常的病证,取平肝泄热的腧穴治疗肝经郁热的病证等。总之,脏腑疾病可以反映在腧穴上,以利于诊断,针刺腧穴后又可治愈相应的疾病。
穴位大全 指压疗法 刺激疗法 按摩疗法 人体穴位图 原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