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大戟的作用、介绍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 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或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红芽大戟 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的根。味苦、辛,性寒,有毒。入肺、脾、肾经。功能:泻水逐饮、通利二便、消肿散结。主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大戟根含大戟甙(Euphorbon)、生物碱、大戟色素体(Euphorbia)A、B、C。新鲜叶含维生素C。

红芽大戟根含游离蒽醌类和结合性蒽醌类。从红芽大戟根中分得:丁香酸(Syringic acid)、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红大戟素(Knoxiadin)及3-羟基巴戟醌(3-Hydroxy- morindone)等。

药理作用:

1. 泻下作用 大戟根的抽提物确有致泻作用,热水抽体物对猫有剧烈泻下作用,主要系因其刺激肠管,引起肠管蠕动增加所致。京大戟的泻下作用比红芽大戟强。有报道指出,各种京大戟煎液对小鼠主体回肠均有兴奋作用,肠蠕动增加,肠平滑肌张力提高。其收缩强度似有随炮制醋液浓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其中50%、70%浓度的兴奋作用特别明显。

2. 利尿作用 实验表明:大戟根皮的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物,血压轻微上升,肾容积明显缩小,但无论剂量大小,均无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大戟煎剂,亦未见到明显利尿作用。如先给大鼠造成实验性腹水,而后再服用大戟的煎剂或醇浸液,则能产生明显的利尿作用,提示大戟的利尿作用可能与动物的机体状态有关。

3. 其他作用 大戟根皮的乙醇提取物能引起动物的末梢血管扩张,兴奋妊娠离体子宫,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4. 大戟与甘草配伍应用的研究 动物实验证明:小鼠腹腔注射大戟与甘草的混合乙醇浸出液,小鼠的半数致死量比单独应用大戟时小数倍,提示二者配伍时大戟的毒性明显增加,且其毒性随甘草的用量增加而增强。如果将大戟和甘草分别浸出,然后再行混合注射时,毒性虽减,然仍比单用者大。小鼠口服大戟与甘草的煎剂亦获同样结果。对实验性腹水的大鼠口服大戟煎剂或酒精浸液,均可产生利尿和泻下作用,但若与甘草合用,其作用即受明显抑制。因此,欲使大戟的利尿和泻下作用得以发挥,则不宜与甘草配伍应用。

亦有报道用小鼠死亡作指标,认为大戟与甘草煎剂并无相反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陈大戟、陈甘遂各4.5g,苦葶苈、浙贝母、白芥子、三七各15g,薤白头、紫丹参各30g,白桔梗6g。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日服2次,每次3g,1周为1疗程。治疗 8 例,全部治愈。[山西中医 1990;6(4):20]

2. 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 大戟根洗净去粗皮,切片,每500g 以食盐10g,加水适量拌匀,吸入后晒干或烘干呈淡黄色,研细末装入胶囊。日服2次,每次0.5~0.6g,隔日1次,空腹温开水送下,6~9次为1疗程。观察60例,均有显著的消肿作用,一般经治5~7天后水肿即完全消失。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其泻下作用常在服药后2~4小时最为剧烈;如症状严重,可进食水果或冷糖开水,反应即可减轻。服药期间用低盐饮食,禁食生冷、辛辣、鱼及猪头肉等发物。禁用于孕妇、心力衰竭、食道静脉曲张及体弱者。[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10 ]

3.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红芽大戟、青黛、冰片等量,蟾蜍少量,共研细末,与捣烂的去皮去毛仙人掌掺和搅匀。外敷每日2~3次。治疗80例,痊愈46例,显效33例,无效1例。[辽宁中医杂志 1991;18(1):23]

4. 治疗淋巴结核 红大戟、甘遂、白芥子各15g,朱砂10g。将上药研末制成黄豆大蜜丸。成人每次服1~2丸,每日3次,饭后服,小儿酌减。治疗95例,痊愈86例,好转4例,无效5例。治愈者2年以上随访,未见复发。[黑龙江中医药 1982;(4):29]

5. 治疗鹤膝风 大戟、甘遂各100g。共为细末,蜂蜜调敷双膝,上覆鲜菜叶以保持敷药湿润,每日2次,效果甚佳。[四川中医 1984;(5):60]

6. 治疗慢性咽炎 红芽大戟3g,放在口内含服,每日2次。治疗54例,痊愈24例,显效21例,好转6例,无效3例。含服后,咽干咽痛、咽喉不舒及黏膜充血缓解最快,淋巴滤泡消失较慢。[江西中医药 1987;(4):3]

方剂选用:

1. 治疗水气肿胀:大戟一两、广木香半两。为末,五更酒服一钱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忌咸物。(《本草纲目》)

2. 治疗通身肿满喘息,小便涩:大戟(去皮,细切,微炒)二两,干姜(炮)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生姜汤调下,良久,糯米饮投之,以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大戟散)

3. 治疗黄疸小水不通:大戟一两,茵陈二两。水浸空心服。(《本草汇言》)

4. 治疗颈项腋间痈疽:大戟三两(浸酒炒,晒干),当归、于白术各二两。共为末,生半夏(姜水炒)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食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5. 治疗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数丸不妨。(《三因方》控涎丹)

配伍效用:

大戟配伍广木香 大戟泻水饮、利二便;广木香行气宽中。二者伍用,有逐水行气、消胀除满之功效,用于治疗水湿停留引起的喘息、全身肿满、小便不利等。

[注意事项]

宜忌: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反甘草。

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等症状。服粉剂 0.6g 时药物反应尚能忍受,如剂量过大(超过1.8g/次)则可出现恶寒、震颤、头昏、烦躁等症,或呈极度恐惧感。本品有较强烈的刺激性,接触皮肤能引起炎症。

本品中毒症状,早期表现为咽喉部肿胀、充血、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心悸、血压下降,严重者脱水、呼吸困难、脉搏细弱、体温下降、昏迷、痉挛,最后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中毒救治:

1. 洗胃,即服生蛋清、牛乳等。

2. 呼吸抑制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如苯甲酸咖啡因、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

3. 其他处理:酌情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脱水,尿量增加后注意补钾。

4. 中草药治疗:① 桔梗30g,煎汤内服;②菖蒲30g、黑豆15g,水煎顿服③芦根120g、白茅根30g、金银花15g,水煎服。

[医家论药]

“大戟,性禀阴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兼横行经脉,故《本经》专治十二水,腹满急痛等证,皆浊阴填塞所致,然惟暴胀为宜,云中风者,是指风水肤胀而言,否则传写之误耳。”(《本经逢原》)

“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诸有余之水。苦辛甘寒,故散颈腋痈肿。”(《本草经疏》)

“大戟,……上泻肺气,下泄肾水。兼因味辛,旁行经脉,无处不到。浸水色绿,又入肝胆。故书皆载能治十二水毒,蛊结腹满急痛等症。”(《本草求真》)

“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淤血,能堕胎孕。”(《药性论》)

附注:

1。大戟,有京大戟(亦称草大戟)和红芽大戟(亦称紫大戟)之分。京大戟泻水逐饮之功较佳,多用于水饮泛滥所致的水肿喘满、胸腹积水及痰饮积聚等证。我国历代本草所记载的大戟,大多以此为正品,《伤寒论》中十枣汤即以本品与芫花、甘遂、大枣等同用;《三因方》中控涎丹则以本品与甘遂、白芥子等同用;据临床报道其泻下逐水之功确实可靠,但目前国内不少地区很少采用。红芽大戟泻下逐水之功与京大戟同,但作用较为缓和,并长于攻疮毒,通结滞,成药“紫金锭”(亦名玉枢丹)即以本品与千金子、山慈菇、朱砂、五倍子、麝香、冰片等配伍加工制作而成,以治疮疡肿毒、蛇虫诸毒及惊风霍乱等证。本品是目前大戟药材中使用最广的一种,习惯上已作为正品。

2。古称红芽大戟,实为大戟科京大戟的根,因该植物初生之芽色红而得名。今时之谓红芽大戟实指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根,因其生药外皮色紫红而状如兽牙,当称“红牙大戟”为是。但因“牙”与“芽”同音,不少地区没有注意其命名含义,故而讹用“红芽大戟”之名。有人主张将今称“红芽大戟”改称“红牙大戟”或“红大戟”较妥。



 · 下页:大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