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茯苓的种植、加工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动/植物形态]

菌核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30cm或更大,生于松树等根上,新鲜时软,干后渐硬,有深褐色、多皱的皮壳,内部粉粒 状,白色或淡粉红色;子实体伞形,直径0.5-2cm,厚3-8mm,生于菌核表面,平伏,近无柄,白色或黄白色,干后变淡褐色;菌管多 数,着生于子实体下面,管孔多边形至不规则形,长2-3mm,直径0.5-1.5mm,孔壁薄,孔缘渐变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有 一斜尖,大小7.5-8μm×3.5μm。多寄生于气候凉爽、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省松、黑松等松林中,可深入地 下约20-30cm。 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省等地。生于松树根上。有栽培。

[中药产地]

土产于云南、安徽、湖北省;河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浙江、湖南省等地亦产。野生的以云南省产品质量最佳,称“云苓”,栽培 的以安徽省产量最大,称“安苓”。销全国并出口。

[种植技术]

喜温暖通风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以疏松和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弱酸性砂质壤土为好,忌碱性土壤,不宜连作。繁殖方法主要是用茯苓菌 丝为引子 (如肉引、木引和纯培养的菌种等) ,接种 (传引) 到松材上。一般来说于秋、冬季砍伐松树,修去树枝,將树干削成3-6方,每 两方交接处保留约3cm宽的树皮,然后堆架曝晒3-4个月,锯成长80-90cm的小段,交叉堆放,使之充分干燥。于5月顺坡向挖50-60cm 深的长方形窖,窖底保持坡度,答距33cm,苓地周围挖好排水沟。6月下种,每窖放入3-5根松段,叠成下2上1,或下3上2状。同时选择 鲜嫩、粉白浆多、皮薄的菌核作菌种 (肉引) ,切下厚约4cm的带皮片子,將切面紧贴段木一端截断面上 (坡向高的一端) 或垫于段木 之间的上端下侧面 (去树皮部位) ,用土压紧,再盖土封窖,每窖需用鲜茯苓300-400克;也可用预先长满菌丝的段木作菌种 (木引) , 锯成13-20cm小段,对并接在松段的截面上,再覆土封窖;还可用纯培养的木块菌种接种,把菌片垫压在段木之间的留皮部位,再撒土 木屑菌种。另有于2-8月,將新砍伐的或未腐烂的树桩根部,削去宽10cm、长13cm根皮后;用肉引接种;或选2-3年后將要砍伐的松 树,于夏季刨土露根,并將个别根砍断盖土,次年2-8月按上法活树接种。接种后田间应防止踩动,以免引子脱落,并经常清除窖周杂 草,注意培土,防止菌核生长迅速而造成地面龟裂,雨后需排除积水。虫害有白蚁、茯苓虱,可挖沟撤石灰,或用臭椿枝叶埋于窖旁防 治。

[采收与加工]

野生茯苓于7月至次年3月采挖。载培品于下种后第二三年7-9月采挖。將鲜苓刷去泥土,堆置在通风不畅的屋角,使之“发汗”,视 表面生出白色菌丝时,取出摊放阴凉处,干燥后刷去菌丝,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使皮色变黑、呈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 分蒸发后,凉到足干,称“个苓”。或按规格切制。[中药炮制]

1.茯苓 取原药材,大小个分开,浸泡,洗净,润透,稍蒸后趁热切厚片或块,同时切取茯苓皮 (另作药用) ,干燥。

2.朱茯苓 取茯苓片,加定量朱砂细粉拌匀。茯苓每10公斤,用朱砂0.2公斤。 炮制研究进展: 略

[中药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霉。



 · 下页:茯苓的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