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甘草的鉴别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中药别名]

美草、蜜甘《神农本草经》,蜜草、薄草《名医别录》,国老《本草经集注》,甜草《中国药用植物志》,甜根子《中药志》,棒草 《黑龙江中药》。

[考证]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经集注》云:“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淑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 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即甘肃兰州、陇江、甘谷一带。《本草图经》载:“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 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色,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二 月、八月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去芦头及赤皮,今云阴干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以上记述的产地、形态、采 收、质量、种类以及附图特征均与现今所用甘草基本一致。

[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果G.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

1.甘草 根圆柱形,长30cm以上,直径0.6-3.5cm;表面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沟纹,并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稀疏 的细根痕,外皮有时呈鳞片状剥裂而露出黄色内皮;质坚硬,折断面粗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横切面棕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至 皮部偏弯,并常成放射状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并有削去茎枝和根的疤痕;断面中心有髓。气微,味极甜。

2.胀果甘草 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 根及根茎有的分枝;外皮灰棕色,不粗糙,皮孔细而不明显。 饮片性状:为横切或斜切薄片,厚约2mm,外表棕红色或暗棕色,去皮的则显黄白色;切断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形成层环纹明显,射 线时呈放射状裂隙;木部导管孔点较小,有时隐约可见年轮状的环纹。根茎饮片,中心髓部明显。 蜜炙甘草表面老黄色,微有光泽,略带粘性,气焦香,味甜。

[成品规格]

商品分皮草和粉草两大类。皮草按产地分有西草和东草。产于内蒙西部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称西草;产于内蒙东部及东 北、河北、山西等地的称东草。目前主要以品质区而不受地区限制。

1.西草 圆柱形,斩头去尾,皮细色红,质实体重,粉性足。分有: ①大草 (统货) 长25-50cm,顶端直径2.5-4cm,黑心草不超过总重量的5%。 ②条草 长25-50cm,按顶端直径1.5cm以上、1cm以上、0.7cm以上分为一、二、三等,并均可间有黑心。 ③毛草 (统货) 圆柱形弯曲的小草,不分长短,顶端直径0.5cm以上。 ④疙瘩头 (统货) 为加工条草砍下的根头,长短不分,间有黑心。

2.东草 圆柱形,上粗下细,不斩头尾,皮粗,质松体轻。分有: ①条草 按长60cm以上,芦下3cm处直径1.5cm以上、长50cm以上,芦下3cm处直径1cm以上、长40cm以上,芦下3cm处直径0.5cm以上分 为一、二、三等,并均可间有5%20cm以上的草头。 ②毛草 (统货) 圆柱形弯曲的小草,长短不分,芦下直径0.5cm以上,间有疙瘩头。

3.甘草出口分东北甘草和西北甘草两类: ①东北甘草 以外皮紫红,有光泽,条顺直,内茬黄土色、头尾粗细相等、粉性大,筋少者为好货。 ②西北货皮红有光泽、质坚实,粉足,条顺,口面亮,无霉变,内茬不朽者为好货。

[显微特征]

1.甘草根和根茎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有晶纤维;射线稍弯曲。形成层环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直径 大,常单个或2-3个成束;有晶纤维。根茎髓薄壁细胞含红棕色物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甘草粉末,淡棕黄色。①纤维细长,微弯曲,直径8-14μm,壁极厚,微木化。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 胞的壁不均匀增厚,微木化或非木化;草酸钙方晶类双锥形、长方形或类方形,长至24μm。 ②具缘纹孔导管形大,直径约至160μm,具缘纹孔较密。 ③木栓细胞棕红色,壁薄,微木化。 ④淀粉粒单粒椭圆形、卵形或类圆形,直径3-10μm,脐点点状或短缝状;复粒稀少。此外,可见草酸钙方晶、棕色块、射线细胞 等。

2.胀果甘草 根和根茎横切面:韧皮部及木质部射线多皱缩而形成裂隙;皮层无含棕色物细胞。粉末中草酸钙方晶直径7-17μm,长 至34μm;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144μm,具缘纹孔较密或极为致密。

3.光果甘草根和根茎横切面:韧皮射线平直不偏弯,少裂隙。



 · 下页:甘草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