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蛤蚧的饲养技术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动/植物形态]

为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全长30cm左右,体长与尾长略相等或尾略长。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吻端圆凸;耳孔椭圆形,约为眼径之 半;上唇鳞12-14,第1枚入鼻孔。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通身被覆细小粒鳞,其间杂以较大疣鳞,缀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 略呈六角形,四肢指、趾膨大,成扁平状,其下方具单列皮肤褶襞,除第1指、趾外,均具小爪,指间及趾间仅有蹼迹。雄性有肛前窝20 余个,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躯干及四肢背面砖灰色,密布橘黄色及蓝灰色斑点;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腹面白色而有粉红色 斑。 多栖于山岩罅隙或树洞内,亦见于人家屋间。以昆虫、小形蜥蜴等为食。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省。

[中药产地]

主产于广西、广东省以及云南、贵州省。

[种植技术]

蛤蚧性怕冷、怕热、怕风雨,喜栖息于山岩石隙、树洞或屋檐墙壁上,昼伏夜出,常见雌雄成对活动。喜食活饵,主要捕食昆虫类。 蛤蚧有冬眠习性。气温低于10摄氏度以下时,潜入3-4m深的岩缝中冬眠。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8-20摄氏度时才出洞活动。雌雄异体,3-4年性成 熟,每年5-9月可见产卵,6-7月为盛期。各地因气候不同而稍有差异。蛤蚧卵在7-8月孵化,孵化期为68-205日 (平均105日) 不等。

养殖技术 人工繁殖时,可將待产雌体单独饲养,用布遮挡笼内,笼四壁贴层薄纸,待其产卵于纸上时,可扯下纸取卵孵化。孵化温度 在30-33摄氏度,经100日左右,即可孵出小蛤蚧。人工养殖分为箱养、室养、圈养和散养几种。 饲养管理 饲养过程中可投给土鳖虫、蟑螂、黄粉虫等或灯光诱虫。冬眠期注意防寒保暖,但室温不宜超过18摄氏度。平时管理工作以防 蚁、蚊、鼠等天敌为主。

[采收与加工]

每年5-9月捕捉,捕后將其击昏,挖去眼球,除去内脏,用竹片撑开胸腹壁,用纱布擦干血液。然后用两条扁竹条將四肢平行撑起, 再用长于蛤蚧全身1/2的扁竹条將头尾轻轻撑直,用文火烘干,將大小相同的两只合成1对,用线扎好。

[中药炮制]

1.蛤蚧 取原药材,除去竹片,洗净,除去头足及鳞片,切成小块。

2.酥蛤蚧 取蛤蚧,涂以麻油,用无烟火烤至稍黄质脆,除去头足及鳞片,切成小块。

3.酒蛤蚧 取蛤蚧块,用黄酒拌匀,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或烘干。蛤蚧每100公斤,用黄油20公斤。

炮制研究进展: 略

[中药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用木箱严密封装,常以花椒拌存,防蛀。



 · 下页:蛤蚧食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