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黄芪的鉴别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中药别名]

黄蓍、戴糁《神农本草经》,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名医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 (侯宁极《药谱》) ,羊肉 《日华子》,绵黄蓍《本草图经》,绵蓍《本草蒙筌》,绵芪《药品化义》,,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 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绵黄芪《全中国草药汇编》。

[考证]

黄芪原名黄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宋代 《本草图经》载:“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已来;独茎,或作丛生,枝秆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辛齿状,又如蒺藜 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蓍。然有数种,有白水蓍、赤水蓍、木蓍,功用 并同。”并附有宪州黄芪图一幅,宪州系指今山西静乐县南。明代《本草蒙筌》亦载:“绵蓍出山西沁州绵上.此品极佳..”《救荒 本草》和《本草纲目》均对黄芪形态有过较为详细描述,并附图各一幅。《植物名实图考) 载:“黄耆西产也。”“有数种,山西、蒙 古产者佳。”综上有关黄芪产地、品质、原植物、药材性状等记述,以及附图可知,古代黄芪入药品种各异,产地亦不稳定。而古代黄 芪的正品远植物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与现代黄芪用药类同。 历代本草提到的“赤水蓍”、“赤色者”系指西北地区应用历史悠久的“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的根。

[药材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干燥 根。

[药材性状]

根呈圆柱形,略扭曲。表面淡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横长线形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根两端均有纤维束外露。质 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横断面皮部黄白色,约占半径的1/3-1/2,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木部淡黄色,射线细密放射状。气微,味微甜, 嚼之微有豆腥味。饮片性状:黄芪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内层有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外层有曲折裂隙,中心黄 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褐色,有纵皱。质硬而韧。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蜜黄芪形如黄茂片,表面深黄色,周边表皮黄褐色, 滋润,有光泽,略带粘性,味甜,有蜜糖香气。

[成品规格]

商品按产地分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绵芪、红苠等。按加工后规格分冲正苠、正炮台芪、副炮台芪、正小皮、副小皮等。按性 状又分黑皮芪、白皮芪、红皮芪三种各分为1-3等。以上均以条粗长,独枝无杈、外皮光、皱纹少,质坚而绵,断面色黄白,粉性足, 味甜者为佳。以甘肃岷县、山西浑源、繁峙,黑龙江宁安、依兰、以及内蒙的武川、卓资等地产量较多,质量亦佳。

规格等级标准:

1. 黄芪特等:呈圆柱形的单条,斩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 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长70cm以上,上中部直径约2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6cm。 一等:长5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5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5cm。其余同特等。 二等:长4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4cm,问有老皮。其余同一等。 三等:不分长短、上中部直径0.7cm以上,末鞴莹径不小于0.3cm,阅有破短节子。其余同二等。

2. 红芪 一等:呈圆柱形,单条,斩去疙瘩头。表面红褐色。断面外层白色,中间黄白色。质竖、粉足、味甜。上中部直径1.3cm以 上,长33cm以上。 二等:上中部直径1cm以上,长23cm以上。其余同一等。 三等:上中部直径0.7cm以上。长短不分间有破短节子。其余同二等。

3. 黄芪出口规格繁杂,计有:原生芪、熟芪 (正口芪) ,黑皮芪、白皮芪、小绵芪、红芪、芪节等。因产地不同,加工方法大同小 异,故规格、名称也不一致,总之要求:无毛须、去大头、纹细、粉足、皮淡黄,茬口金黄,条顺直、成把黄芪,无断辞条,不能掺入 芪须和节子。水份不超过10%。

[显微特征]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为2-3列切向延长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韧皮纤维成束;近皮层处有时可见厚 壁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周围有木纤维束。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蒙古黄芪粉末

1. 纤维多成束,细长,壁厚,非木化,断端常纵裂成帚状。

2. 具缘纹孔导管分子甚短,椭圆形、类方形的具缘纹孔排列紧密。

3. 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薄,有的细波状弯曲。



 · 下页:黄芪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