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姜黄的药论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药论]

1.从姜黄的性味归经论功用 ①缪希雍:“姜黄,得火气多,金气少,故其味苦胜辛劣,辛香燥烈,性不应寒,宜其无毒,阳中阴也, 降也,入足太阴,亦入足厥阴经。苦能泄热,辛能散结,故主心腹结积之属血分者。兼能治气,故又云下气,总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风 热,消痈肿,其能事也。《日华子》谓其能治癥瘕血块,又通月经及扑损瘀血。苏颂谓其祛邪辟恶,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方书用以 同肉桂、枳壳治右胁痛、臂痛有效。戴元礼云能入手臂治痛,何莫非下气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欤。察其气味治疗乃介乎京三棱、郁金之 药也。” (《本草经疏》) ②苏廷琬:“姜黄,味辛苦气温,入脾经以达上焦之阳为功;是其能致血化者,皆本子气之能化,不察于此, 而漫云破血,讵知姜黄不任受破之一字也。” (《药义明辨》) ③赵其光:“姜黄,苦益火生气,辛温达火化气,气生化则津液行于三阴 三阳,清者注于肺,浊者注于经、溜于海,而血自行,是理气散结而兼泄血也。” (《本草求原》)

2.论姜黄之下气、破血 ①刘若金:“姜黄,试阅方书诸证之主治,如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 疝,虽所投有多寡,然何莫非以气为其所治之的,未有专为治血而用兹味,如《本草》所说也。且此味亦不等于破决诸剂,此味能致血 化者,较之他血药有原委,不察于是,而漫谓其破血,讵知姜黄不任受‘破’之一字也。” (《本草述》) ②黄宫绣:“陈藏器曰:此药 辛少、苦多,性气过于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凡一切结‘气积气,癥瘕瘀血,血闭痈疽,并皆有效,以其气血兼理耳。” (《本草 求真》)

3.论姜黄与郁金、莪术等药异同 ①陈藏器:“速味苦色青;姜黄味辛温无毒,色黄,主破血下气,温,不寒;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 热病,三物不同,所用各别。” (《本草拾遗》) ②李时珍:“姜黄、郁金、莲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 脾,兼治气;速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 (《纲目》) ③黄宫绣:“姜黄,功用颇类郁金、三棱、蓬术、延胡索,但郁金 入心,专泻心包之血;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气;延胡索则于心肝血分行气,气分行血;此则入睥,既治气中之 血,复兼血中之气耳。” (《本草求真》)

4.论姜黄之禁忌 ①清太医院:“姜黄,克伐之药,虚弱之人忌用。恐损伤气血也。” (《药性通考》) ②张山雷:“石顽谓血虚臂痛 者,服之必增剧。盖辛温本以祛寒湿,而血虚者更得此迅利流动以耗其气,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 (《本草正义》)

5.姜黄药性辨误 ①陈藏器:“姜黄,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 (《本草拾遗》) ②张山雷:“姜黄始见《唐本草》,称其辛 苦大寒,藏器已辨其非,谓辛少苦多,性热不冷,则《唐本》寒字,盖亦传写之误。然《唐本》又谓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则正以入血泄散,故痈疡之坚肿可消,疡科普通敷药之如意金黄散用之,即是此意。固非疏风清热作用,而乃竟以为除风热,宜乎有辛 苦大寒之误矣。” (《本草正义》)

[备注]

1.片姜黄 为温郁金C.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的根茎,鲜时纵切片晒干而成。主产浙江瑞安。 2. 在四川有將川郁金C. chuanyujin C. K. Hsieh et H. Zhang的侧根茎作姜黄入药,仅在四川地区流通。



 · 下页:姜黄的种植、加工